FX168財經報社(亞太)訊 加拿大半導體研究公司TechInsights警告稱,美國總統特朗普政府推出對華新一輪關稅措施,中國芯片行業遭遇更大的限制。該機構預測,2025年中國芯片制造設備采購量恐下降6%,且關鍵的光刻系統仍未能自給自足。
路透社引述咨詢公司分析,由於該行業面臨產能過剩問題以及美國制裁帶來的更大限制,中國芯片制造設備的采購量在經曆了3年的增長後,今年將出現下降。
(來源:Reuters)
TechInsights表示,中國至少在過去兩年中一直是晶圓制造設備的最大買家,購買了價值410億美元的設備,占2024年全球銷售額的40%。
但TechInsights高級半導體制造分析師鮑里斯·梅托迪耶夫在線上研討會上表示,今年中國的支出預計將降至380億美元,同比下降6%,其在全球采購中的份額將降至20%,這是自2021年以來的首次下降。
他說:“由於出口管制和產能過剩,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支出有所放緩。”
2023年和2024年,由於消費電子產品需求下滑,大盤出現下滑,而中國將成為全球晶圓制造設備行業的增長動力。
由於美國實施了一系列制裁,試圖阻止北京獲取和生產可能有助於推進軍事應用人工智能(AI)或以其他方式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芯片的能力,中國的許多采購都是由囤積驅動的。
盡管美國方面做出種種努力,但中國芯片企業仍在繼續取得進展,其中包括中國最大的芯片制造商中芯國際(SMIC)。
2024年,美國對華為實施了制裁,華為花費了更多金錢和人力生產了一款先進的芯片。
他們還大力進軍成熟節點芯片領域,大幅提高產能,搶占台灣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
中芯國際周三(2月12日)表示,成熟節點芯片存在供應過剩的風險。
中國領先的設備制造商包括北方華創集團,以及中微半導體(AMEC)。梅托季耶夫表示,中國北方汽車制造集團有限公司一直在擴大其全球業務,目前,按銷售額計算,北方汽車制造集團有限公司已成為全球第七大設備制造商。
梅托季耶夫表示,盡管中國一直在努力實現芯片制造設備的自給自足,但其最大的弱點仍然是光刻系統以及測試和組裝工具。
荷蘭ASML是全球最大的光刻機制造商,梅托季耶夫補充道,到2023年,中國公司僅提供了俄羅斯使用的17%測試工具,還有10%的組裝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