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亞太)訊 中國對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采取強硬立場,對美國最近兩輪的加征關稅進行對等反擊。目前,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已達到145%,而中國對美國產品的關稅則是125%。那麼,中國為何采取這樣的立場?是否有可能的“出口”,讓中國減輕長期貿易戰的代價?
對此,前亞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現為哥倫比亞商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的的終身講席教授魏尚進評論分析如下:
迄今為止,中國之所以如此回應,有三個看似合理的原因。
第一,中國領導人可能認為此時談判無法帶來理想結果。他們將美國的做法視作“綁架者”的策略:任何讓步都可能招致更多的“勒索”。畢竟,中國在此前兩輪(2月1日和3月3日)美國加征10%關稅時沒有進行對等反制,但這並未阻止特朗普在4月2日再次加征34%的關稅。
中國人也注意到,墨西哥和加拿大雖然在特朗普的第一任期內同意重新談判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卻依然被征收新關稅。類似地,美國在2018年3月對中國首次加征關稅後,中國同意增加自美采購,卻仍被施加更高的、更廣泛商品的關稅。盡管中方在2019年12月接受不利的“第一階段協議”,但美國仍保留對中國產品20%的關稅。
此外,中國還認為,美國拒絕向他們出售他們真正想要的商品(如先進半導體和其他技術密集型產品),同時強迫他們購買更多可以在其他地方以更好價格獲得的商品(大豆),這是不公平的。因此,中國這次選擇不同的策略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二個原因與中國文化中的“面子”有關。中國人可能懷疑,特朗普會瞧不起那些“低聲下氣”來祈求降低關稅的外國領導人。特朗普最近還吹噓說,其他國家的政府在“求我”。同時,特朗普也以敬佩那些展現出強硬姿態的外國領導人為傲。
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試圖用如下邏輯來說服中國:你們應該讓步,因為你們比我們弱,我們能對你們更多商品征稅。但這個論調可能適得其反,讓中國人聯想起1839至1842年鴉片戰爭時期的英方立場——那時英國的信息是:我們的炮比你們的射程遠,所以你們最好認輸,買我們的鴉片。
第三個原因是中國可能擔心向美國讓步,會在全球範圍引發連鎖反應。由於高額的美國關稅可能迫使中國出口商將產品轉向其他市場,許多國家已經在考慮對中國商品加征更多關稅。因此,對美國強硬,也可以起到對其他國家的震懾作用。
中國希望美國金融市場的動蕩能促使特朗普改變立場。但這種策略也可能激化美國的回應。美國國內的反華情緒呈現兩黨共識,即使貿易戰讓美國家庭和企業也感到痛苦,特朗普政府仍可能堅持到底。與此同時,失去美國市場也可能加大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
那麼,這條路有“出口”可以走嗎?有幾種可能的選項。
一種是效仿歐盟,對美國商品實施零關稅,並承諾進行政策改革以減少市場扭曲,如果美國也這樣做的話。中國甚至可以提議由世貿組織其他成員國指派專家組成第三方監督機制,以確保雙方履約。
第二種選擇是強化與其他國家的貿易關系作為籌碼。因為許多國家擔心中國商品從美國市場“出口轉移”到他們的市場,中國可以承諾進行“進口轉移”:原本從美國進口的商品現在將從其他國家采購。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進口國,如果美國對全世界實行“對等”關稅,中國很可能躍居第一。因此,任何對中國加設壁壘的國家都可能因此失去一個關鍵出口市場。
中國還可以降低對其他國家商品的關稅,就像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內那樣,並進一步宣傳其國際進口博覽會。雖然大多數國家設有出口促進機構,中國可能是唯一一個擁有專門面向進口的國家級博覽會的國家。在當前形勢下,該博覽會可以鼓勵中國從未設立新壁壘的國家增加進口。
第三,為減少貿易順差,中國需要更有效地刺激國內消費。要從儲蓄導向轉向消費導向,必須進行社會保障、金融體系和性別結構等方面的結構性改革,這將是一個多年過程。雖然短期內可以通過宏觀經濟刺激措施來提振消費,但過去的嘗試成效有限。中國真正需要的是更強力的貨幣寬松政策,以及包括臨時銷售稅減免和消費補貼在內的財政手段。
美方接受“零關稅換零關稅”的可能性雖微,但中國仍應將貿易改革、宏觀刺激和結構性措施結合起來,用以提振消費、降低淨出口。無論美國是否回應,這樣的做法對中國乃至全球經濟都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