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理财过热选择要更谨慎

文 / doris 2014-08-18 08:53:16 来源: FX168财经网

先讲一个关于炒股的不新鲜的段子——看门的老大爷凭借证券公司门口停车的多少来判断是买进还是卖出股票。如果证券公司人来人往,开户人暴增时,老大爷就会选择卖掉股票。当来证券公司开户的人丁稀少时,他则开始进场,如此简单的经验,竟然帮助老大爷把握了炒股的时机,屡试不爽。这个故事曾经被誉为炒股必读的小故事,意在教育投资人莫跟风,但事实上,在投资领域能做到这点的人太少了,所以在股市上才会有那么多血本无归的人。

今天笔者讲这个故事,主要是想借这个例子来反思一下中国现在的理财市场,是不是也存在过热的现象?就像2007年的中国股市一样,跳舞的大妈卖菜的老大爷,谁都听说股市大赚,纷纷开户入市,结果血本无归。而如今,中国的理财市场是不是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呢。

笔者作为一个比较关注理财市场的人,曾一度很看好中国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在余额宝等宝宝们问世之后,也大为称赞。因为这种平民化的理财产品,的确为普通的民众带来了一些收益,比起高贵冷艳的银行活期存款利息,互联网理财产品提供的收益要相比高出不少,因为在我们无力指责银行的时候,就只能感谢互联网带来的进步了。

然而,笔者逐渐的发现,互联网的理财产品越来越多,货币基金、保险及票据,越来越多在以前生活中并不常出现在民众眼前的金融产品,经过包装之后都成为了所谓平民化的理财产品。与之伴随的就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问风险不问所以然就奔向了这些产品,投资者这种不求甚解不问风险只看年化收益率的行为,实在令人堪忧。

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银行系统共有12.65万亿元的理财产品,比年初增加24%。如此之高的增长率无疑反映出中国理财市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据称这些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高达5.2%,远高于一年期定期存款3.3%的利息,因此用脚投票的投资人纷纷奔向更高收益的选择,是很好理解的。但是笔者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大多数的投资者通常并不十分了解这些产品所连带的风险。要知道,理财产品给出的收益率是预期的,并不是确定的,而且如果说投资者选择的理财产品的平台不足够强大,可能还附带有平台风险。

并不是所有的理财产品最终都是盈利的,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已经有31个理财产品到期后产生亏损,虽然只占同期理财产品发行总额的0.04%,但是还是要引起投资者的重视,不要将这项投资理解成一本万利的保险赚钱买卖。目前中国的理财市场快速增长,与之伴随的风险也随之增多。即使是有相关部门提前进行了相关的备案登记,但风险毕竟是存在的。笔者观察了许多理财产品的宣传介绍,都是重点强调收益率及便利性,对风险往往只是简单提起或者一带而过,这种广告模式对于理财产品的宣传来讲无可厚非,但广大投资者则不能跟着广告走,而一定要理性投资,选对平台选对投资类型,并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及收益预期做出慎重而明智的选择。

分享到:
FX168财经APP下载

关键词阅读:敖阳阳投资理财

我有话说:

用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