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切換

FX168財經網>資訊>正文

深度解析,中國經濟還會被房地產危機拖累多久?中國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

文 / 夏洛特 來源:第三方供稿

FX168財經報社(北美)訊 近日,CNN記者 何勞拉(Laura He )撰寫文章,題目為”中國經濟將因房地產危機多年受阻“.她認為,中國的強勁增長是曆史上主要經濟體持續最快的擴張之一,幾十年來,人口增長和城市化推動的房地產繁榮推動了中國的強勁增長。但在兩年多前,在政府主導的對開發商借貸的打壓之後,占經濟比重高達 30% 的至關重要的房地產市場陷入了危機。

去年房地產投資出現十年來首次下降,而且在北京方面還看不到救助的情況下,房地產低迷可能會持續下去,對中國未來三到五年的增長前景構成重大威脅 。

“對中國來說,擺脫這場(房地產)危機的唯一出路是緩慢但痛苦的調整,”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艾麗西亞·加西亞-埃雷羅(Alicia Garcia-Herrero)表示。“調整才剛剛開始,需要數年時間才能結束。”

她補充說,中國需要將住房供應與大幅降低的需求相匹配,而由於人口老齡化,需求正在減弱。

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上個月,官方媒體援引國家統計局前副局長的話說,中國14億人口不足以填滿全國各地的空置公寓。政府已在全國範圍內推出“去庫存”政策,以減少供應過剩,包括放慢城市土地出讓步伐,鼓勵開發商降低房價以刺激需求。

加西亞-埃雷羅表示,吸收房地產行業的“過剩產能”將不可避免地損害中國的經濟增長。她補充道:“預計中國每年的增長率將下降約一個半百分點,至少到 2026 年為止。”

周日,世界銀行將中國 2024 年國內生產總值 (GDP) 預測從 4.8% 下調至 4.4%,理由是債務增加、房地產疲軟和人口老齡化等國內持續存在的困難。

幾天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表示,由於人口不利因素和生產率增長放緩,預計中國中期經濟增速將從今年的 5% 左右放緩至 3.5% 左右。

中國經濟上一次在這一水平上持續增長是在1989年和1990年,隨後經濟增速分別從1988年的11.3%下滑至4.2%和3.9%。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表示,如果北京推出更多刺激措施和經濟改革,未來經濟增長可能超過3.5%。

中國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

何勞拉認為,多年來,中國的許多開發商都有一個簡單的商業模式:在公寓竣工之前出售它們。隨着中國實行市場化改革後進入快速城市化時期,監管機構於1994年推出了這一模式,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

出售所得的資金為開發商的瘋狂擴張提供了資金,使房地產大亨成為了該國最富有的人之一。

何勞拉認為,這一策略基本上一直有效,直到大約三年前,當時中國政府因擔心金融不穩定風險而打擊房地產行業的過度借貸。 它還希望遏制房價飆升並遏制與債務飆升相關的風險。這一決定加劇了恒大等開發商的現金緊縮狀況,最終於 2021 年 12 月拖欠了對債務持有人的債務,引發了更廣泛的行業危機。

何勞拉表示,恒大本應進行重組並重新站起來,但它的麻煩只會加深。上周,該公司表示,其創始人兼董事長許家印因涉嫌犯罪被當局拘留,這讓原本希望看到該公司本月與債權人和解的投資者感到擔憂 。人們對恒大的命運越來越擔憂,該公司在全國有超過3000億美元的未償債務和數十萬套未完工的公寓。該公司的潛在清算可能會打擊家庭和對遭受重創的房地產市場的信心,從而阻礙北京振興該行業和防止出現更大經濟問題的努力。

另一家主要開發商融創中國的數十億美元離岸債務重組計劃於周四獲得香港法院批準,這給另一家大型開發商帶來了一線希望。

但總體而言,房地產行業在適應需求崩潰的過程中嚴重萎縮。 官方數據顯示,2020年、2021年和2022年,按建築面積計算的新開工率分別比上年下降2%、11%和39%。

替代增長引擎

何勞拉認為,隨着房地產行業陷入停滯,北京正在努力尋找替代增長引擎。

上個月,中國強調需要推動“新型工業化”,其中綠色技術等行業可以取代房地產。但凱投宏觀分析師表示,這一目標短期內可能無法實現。

“這些行業中的許多行業多年來一直在快速增長,但它們規模太小,無法彌補房地產的巨大作用,”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謝娜·嶽(Sheana Yue)和紫川黃(Zichuan Huang)上周在一份研究報告中寫道。

先進材料和工具以及電動汽車等綠色能源產品等已被定義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行業到 2022 年將占GDP 的 13%多一點 。他們表示:“新興制造業本身不太可能達到房地產那樣的規模或產生房地產那樣的增長或就業機會。”

房地產行業在中國經濟中發揮着巨大作用。根據央行2020年最新數據,住房資產約占家庭財富的70%,占比最大。

2021 年之前,向開發商出售土地占地方政府收入的 40% 以上。到 2022 年,這一比例降至 37%。

凱投宏觀分析師表示,中國的新型工業化計劃看起來更像是一種將中國政策目標具體化的方式,其主要目的是幫助實現技術自給自足並與西方競爭,而不是促進GDP增長。

他們補充道:“我們認為,通過轉移資源在技術前沿競爭,可能會導致整體經濟增長放緩。”

負財富效應

何勞拉認為,消費看起來也不是填補房地產行業留下的缺口的可行的直接選擇。

幾十年來,房地產繁榮刺激了中國不斷壯大的中產階級的消費,他們將大部分財富保留在房地產上,並在房屋升值時充滿信心。

現在,房價下跌的“負財富效應”抑制了人們的消費欲望,人們紛紛囤積現金。

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顯示,截至 6 月,家庭銀行存款總額達到創紀錄的 132 萬億元人民幣(合 18 萬億美元),超過了中國去年的 GDP 總量。

2022 年,家庭儲蓄激增 17.84 萬億元人民幣(2.6 萬億美元),比 2021 年增長 80%。這相當於他們總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在大流行之前,人們將收入的約五分之一儲蓄起來。

凱投宏觀估計,由於房價和股市下跌,2022年中國家庭淨財富將收縮4.3%。這是二十多年來首次出現這樣的下降。

牛津經濟研究院的分析師在上個月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寫道:“就像 20 世紀 90 年代的日本一樣,中國消費者和投資者對後泡沫增長模式的信心正在普遍喪失。” “尋找增長的明顯地方是消費者支出,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重大的結構性政策變化。”

再平衡的挑戰

何勞拉認為,中國決策者在做出這些改變時面臨多重挑戰 。

斯坦福大學和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ASPI)的分析師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表示:“家庭的住房杠杆率已經很高,而且幾乎沒有借貸消費的空間。”

“政府的首要任務……(應該)是除了鼓勵家庭消費的住房之外,迅速創造收入增長的替代途徑。”

人口結構是另一個主要阻力, 這有助於解釋許多中國人渴望大量儲蓄的原因。

牛津經濟研究院分析師表示,“社會保障體系仍發展緩慢,中國養老金的主要支柱自2014年以來一直陷入赤字。”他們指出, 由於沒有適當的養老金制度,預防性儲蓄一直“高且粘”,約占個人可支配收入的 32%。

這兩家研究公司都表示,中國需要找到增加可支配收入和提高生產率的方法。

斯坦福大學和 ASPI 的分析師表示:“中國經濟的根本性重組將需要重點發展新產業、提高生產率和提振租賃市場。”

分享
掌握最新全球資訊,下載FX168財經APP

相關文章

48小時/周排行

最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