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北美)訊 據路透社報道,賈森·安德林加(Jason Andringa)的公司曾經是湧向中國建廠的美國企業浪潮的一部分。總部位於愛荷華州的威猛公司((Vermeer)是一家擁有4000名員工的工業和農業機械制造商,二十年前在中國開設了第一家工廠。該公司的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安德林加經常訪問中國,因為中國被認為是世界上增長最快、未來走勢向好的經濟體之一。但現在,威猛公司和許多其他全球制造商對中國的情緒變得不再樂觀。安德林加說:“如果我們當時沒有在中國建工廠,我們現在肯定不會考慮要建一個。”雖然目前他沒有離開的計劃,並且對現有工廠感到滿意,但他表示,鑒於中美關系的緊張局勢,他不會再在中國擴大業務。他擔心在中美相互對抗的國家里,將越來越難找到員工並受到公平對待。
星期二發生的最新事件是拜登政府宣布計劃停止向中國出口由Nvidia等公司設計的更先進的人工智能芯片。此舉旨在削減北京獲得可能用於武器的尖端技術的途徑。
路透社表示,現在的調查顯示,美國企業領導人渴望減少在中國的曝光,並將投資轉向其他國家。這與過去將生產外包到中國受到華爾街獎勵的日子形成了鮮明對比,投資者通常突出顯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數百萬美元的擴張。
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的數據,墨西哥已超越中國,成為美國公司的外國直接投資的首選目的地。而美中貿易協會的一項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美國公司正在削減對中國的投資。
加速撤離
如果中美兩國首腦下個月在舊金山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峰會上會晤,惡化的貿易關系可能將是一個主要話題。白宮正在努力安排會議,盡管計劃仍未確定。
從中國撤離的行動始於特朗普政府的貿易戰,生產商轉移供應鏈以規避關稅成本。
隨着北京和華盛頓的關系在拜登政府的領導下繼續惡化,已經從貿易戰演變成了政治風險,撤離的行動加劇。
美國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Gina Raimondo)在8月份訪問中國後表示,美國公司向她抱怨,由於政府行動,比如罰款和突襲行動,使在中國做生意變得風險重重,因此中國已經變得“不值得投資”。
RSM US咨詢公司的高級分析師馬特·多拉德 (Matt Dollard) 表示:“我們有企業已經全面退出了中國。”比如,多拉德正在與一組汽車供應商合作,他們計劃在三年內完全離開中國。但許多人發現,離開中國並不容易,因為中國建立了龐大的生產基地。在許多情況下,他們最終會擴大在其他國家的業務,這些國家仍然需要從中國采購零部件和原材料,以生產成品。
被困在中國的困境
對中國情緒的逆轉在數據中可見。美中貿易協會的一項年度調查,於6月至7月進行,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在過去一年里削減或暫停了對中國的投資,創下了有史以來最高紀錄,遠高於去年調查中表示的22%。調查的大多數受訪者是總部位於美國的大型跨國公司。
該協會表示,政治問題是“長期壓制商業信心的最大問題。”然而,只有少數公司表示他們計劃完全退出中國。
在面對這些壓力時,許多公司正在追求所謂的“中國加一”戰略。這些公司不是擴大在中國的業務,而是將新的投資引向越南、印度等其他低成本國家。
當然,也有一些公司繼續加大在中國的投資。亞特蘭大玩具制造商Kids2的首席執行官瑞恩·岡格爾(Ryan Gunnigle) 表示,他仍在投資於中國的工廠,並增加了自動化和新產能。岡格爾表示,他在越南進行了一些項目,“但沒有什麼重大的”,因為中國仍然具有玩具行業所需的堅實基礎、高質量生產商和低成本的組合。
與此同時,一些正在推動在其他國家建立新工廠或尋找現有供應商的公司面臨着一個共同問題:他們經常最終仍然嚴重依賴中國工廠來供應零部件和原材料。
加拿大公司丹比電器的首席執行官吉姆·埃斯蒂爾(Jim Estill)正與這個問題抗衡。該公司在美國出售超過一半的產品,5年前從中國工廠獲得85%的產品。他一直在將供應商逐漸轉移到土耳其等地,並希望在明年將他的中國供應基地減少到50%。埃斯蒂爾說:“我的擔憂主要是政治問題。”這將毀掉他的生意。
正與這個問題抗衡。丹比電器還在美國和加拿大擁有自己的工廠,負責某些產品的最終組裝,並在過去幾年中花費了超過 2000 萬美元購買加拿大的業務,為這些工廠供應零部件。埃斯蒂爾說,這些零件以前可能來自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