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ST華通完成了股份回購,吸引機構調研等信息諸多,使得這家公司獲得關注。然而,ST華通年內股價下跌將近20%,以及深陷財務造假事件,高達120.96億元的商譽面臨減值風險,使得公司雖然有回購、調研等積極行為,依然在經營上存在巨大風險。
在2024年,資本市場的一起重大財務造假事件引發了廣泛關注。ST華通,一家曾經以汽車零配件為主業的上市公司,因連續五年財務造假被證監會嚴厲處罰,並因此戴上了ST的帽子。這起事件不僅讓市場震驚,更讓眾多投資機構措手不及,紛紛上演了一場大逃亡。
事情的起因可以追溯到證監會對ST華通的立案調查。調查發現,ST華通自2018年至2022年,通過商譽減值準備、虛構交易等手段進行了大規模的財務造假。尤其是在2020年,ST華通在業績對賭的關鍵一年,通過少計提商譽減值約7.62億元,使得淨利潤虛增了相同的金額,占當年利潤總額的22.24%。此外,其子公司盛趣遊戲還通過著作權交易虛增了約3.69億元的淨利潤。這一系列造假行為,使得ST華通在2020年成功完成了對賭業績,但背後卻隱藏着巨大的風險。
ST華通的造假行為並非無跡可循。早在2021年,其業績就出現了明顯的變臉,扣非後淨利潤從2020年的25.83億元驟降至2.412億元。然而,這一變化並未引起市場的足夠重視,反而在2022年吸引了更多機構的湧入。據統計,截至2023年6月30日,持有ST華通的機構數量達到了310家,持股數量高達25.5億股,市值更是達到了193.5億元。然而,隨着證監會的立案調查,這些機構開始紛紛撤離,持股數量大幅下降。
證監會的調查結果終於出爐,ST華通因財務造假被罰款1400萬元,股票也被實施風險警示。這一消息無疑給市場帶來了巨大的衝擊,ST華通的股價連續跌停。在11月13日,50多家機構集體到ST華通進行調研,試圖了解公司的現狀和未來。
然而,他們的問題卻顯得非常幼稚和缺乏專業性,如關心公司被ST後的影響、摘帽的條件以及退市風險等。這些問題不僅讓人質疑他們的專業判斷能力,更讓人懷疑他們是否真正盡到了對投資者的責任。
事實上,這些機構在投資ST華通時,應該已經對其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和分析。然而,在明知證監會正在對其進行立案調查的情況下,他們仍然選擇買入,這無疑是一種投機行為。當造假行為被揭露後,他們才開始驚慌失措地撤離,這無疑是對投資者不負責任的表現。
此外,ST華通的對賭協議也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在收購盛趣遊戲的過程中,ST華通與補償義務人簽訂了業績承諾協議。然而,由於造假行為的存在,這一協議是否有效、補償義務人是否需要承擔責任等問題都成為了市場關注的焦點。如果補償義務人無法承擔責任或者選擇逃避責任,那麼投資者的損失將無法得到有效的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