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盛頓郵報報道,當全球氣候談判代表齊聚巴庫參加被稱為COP29的聯合國氣候大會時,距離氣候變化懷疑論者特朗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還不到一周。有一個國家尤其準備好填補美國留下的空缺。
中國,作為全球可再生能源領域的領導者,同時也是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想展現給世界一個全面投入應對氣候變化的姿態。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和行動,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其他國家的政策如何改變,都不會動搖,”中國副總理丁薛祥在會議第一周向與會代表表示。會議超過原定結束時間後在周六達成協議。
北京向巴庫派出了近1000名代表,並積極展示其在全球支持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成就。
丁薛祥表示,自2016年以來,中國已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或動員了245億美元的氣候資金,與英國等國家處於同一水平。
中國在綠色技術領域的主導地位也顯而易見。比亞迪為此次峰會提供了一隊160輛電池驅動的大巴,用於接送記者和談判代表;而貴賓則乘坐由中國豪華電動車制造商蔚來提供的黑色SUV。
特朗普已經要讓美國退出支撐國際談判的《巴黎氣候協定》,全球許多國家希望中國能在遏制全球變暖的努力中承擔更多責任。
“我們需要中國繼續發揮領導作用,”聯合國氣候變化執行秘書西蒙·斯蒂爾在COP29第一周中國館的一個活動上說道。
他呼籲中國通過制定到2035年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強有力承諾,向其他國家發出明確信號。
中國不僅在氣候領導力方面抓住特朗普再次執政可能留下的真空,還想在聯合國、全球經濟治理和核政策等領域,展現自己是穩定可靠的國際領導者。
“在特朗普第一次執政期間,世界其他國家認為能夠熬過這四年,認為那只是短暫的影響,”喬治城大學的中國問題專家、奧巴馬政府時期的國家安全官員梅德羅斯說,“但特朗普的第二個任期讓許多國家認為,美國的方向可能已經改變,而中國可以利用這個機會。”
最近幾周,中國的這一策略也更明顯。
在巴西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和秘魯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峰會期間,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加大努力活動,與即將上任的華盛頓領導人形成鮮明對比。
“作為大國領導人,我們不應讓短暫的浮雲遮住視野,”習近平在G20會議上表示,這是根據中國官方通報,“而是要把世界看作一個擁有共同未來的大家庭,並肩負起我們的曆史責任。”
過去十年來,聯合國一直是中國推動全球領導力的核心平台。中國試圖在多極化的世界中展現自己是美國的替代者。
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內,美國逐漸退出聯合國事務,例如宣布計劃退出世界衛生組織,而中國則慷慨承諾提供新資金。
同時,中國加大了努力,將更多中國官員推上聯合國領導職位。近年來,負責糧食與農業、通訊、工業發展和民航的機構都由中國籍官員擔任領導。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的中國與聯合國關系專家馮可樂表示,中國在聯合國的活動旨在表明,“他們願意領導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以反映他們眼中的多極化世界。”
中國特別關注發展中國家,通常被稱為“全球南方”,在那里,經濟援助和政治支持緊密相連。
中國已經成為發展中國家建設道路或機場的首選夥伴,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向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國家提供了數十億美元的資金支持。就在上周,中國在秘魯開放了一個大型港口,凸顯在地區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
秘魯總統博盧阿特在港口啟用儀式上強調了中國在該國的重要作用,並表示這個項目將幫助秘魯“邁向亞洲世界,將這兩個巨大世界連接起來”。
此外,中國還努力將自己塑造成全球和平的倡導者,例如提出結束俄烏戰爭的方案,以及“核武器不首先使用”倡議等軍控主張。
然而,在氣候領域,中國的影響力可能是最大的。
巴庫的與會代表和氣候專家認為,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技術制造商和安裝國,有機會將自己塑造成負責任的超級大國。
“填補美國留下的真空符合中國的地緣戰略利益,”總部位於內羅畢的非政府氣候組織“非洲動力轉移”創始人阿多說,“這有助於保護本國人民免受氣候變化的影響,也能為其贏得國際社會的支持。”
填補這一空缺對中國也有經濟利益。在氣候會談期間,中國企業與阿塞拜疆簽署了一系列協議,包括建設太陽能發電廠、儲能設施,以及比亞迪每年組裝200輛電動大巴的工廠。
近年來,尤其是在特朗普出現在全球舞台後,習近平將氣候問題置於優先位置。2020年,美國正式退出《巴黎協定》時,習近平宣布,中國計劃“2030年前”開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並在2060年實現淨零排放。
然而,中國推動全球氣候領導力的努力,因其自身巨大的排放量而比表面看上去的複雜的多。近二十年來,中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盡管自工業化以來,美國的總排放量更多。
中國仍高度依賴煤炭發電,而煤炭是二氧化碳的主要來源。在氣候談判的早期階段,中國官員經常因擔心更強的減排承諾會削弱中國經濟增長,而被指責為談判的“破壞者”。
在本月氣候會談前,北京也抵制了西方國家的壓力,拒絕提前宣布到2035年的減排目標,並且沒有加入發達國家向貧窮國家提供資金的行列。這些資金旨在幫助貧困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災難性影響,並從化石燃料依賴中轉型。
“隨着美國的退步,中國掌握了實現巴黎目標的關鍵,”芬蘭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的中國政策分析師貝琳達·謝普說。
但北京目前在將聲明轉化為行動方面做得並不多。她說,“要扮演領導角色,僅僅聲稱遵守《巴黎協定》還遠遠不夠。”
這種言辭與實際行動的矛盾並不限於氣候變化領域。上周在APEC會議上,習近平推銷中國為自由貿易的捍衛者,呼籲各國攜手合作,“拆除阻礙貿易流動的壁壘”,這與特朗普承諾對國際夥伴征收高額關稅形成了鮮明對比。
然而,在國內,北京仍維持高度限制性的經濟體系,讓外國公司在中國開展業務變得困難。
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萊爾·莫里斯稱這種現象為“言行不一”。
“他們在國際上提出的倡議常常讓他們看起來像是全球公益的積極推動者,而與此同時,國內政策卻似乎在削弱他們在國際上的政策,”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