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寒武紀股價最高見777.77元,市值最高超3200億元,自去年“924”以來累計飆漲高達2.5倍,被不少投資者親切地稱為“寒王”。
如果拉長時間看,從2023年1月算起,寒武紀股價更是最高暴漲超12倍,成為A股絕對的市場明星。
然後隨着寒武紀披露2024年業績預告,公司股價開始從高空跌落,1月16日甚至一度暴跌14.65%,成交放出天量的122億元,創下A股當日成交之最。
曾有人說,一旦市場有公司要稱王的時候,那就是危險時刻了。如今,“寒王”出現,會應驗嗎?
01
資本市場選中寒武紀抱團,是有原因的。
一方面,它是市場辨識度很高的一家芯片龍頭公司。人工智能是新興領域,行業所處階段正從導入期邁向加速爆發期,存在諸多賽道級投資大機會。這有點類似新能源車、光伏產業在2020年爆發後,兩年時間內誕生了多家10倍股一樣的邏輯。因此,公私募機構幾乎必然會配置AI板塊,然而純正的AI芯片龍頭非常稀缺,主要就是海光信息與寒武紀。
另一方面,美股AI行情大爆發,英偉達2024年股價暴漲176%,市值淨增超過2萬億美元。在美股映射下,A股AI行情同樣爆發,國內機構也必然會注意到寒武紀這類具有高辨識度的AI芯片龍頭,加大布局力度。
除機構外,遊資在“924”以來的史詩級行情之下,大舉入場,瘋炒半導體、AI等科技板塊,寒武紀也成為了幾乎必然要加碼的明星公司。要知道,本輪遊資成交遠超過往任何一次牛市行情。
不過,散戶直接下場買寒武紀的規模應該不會太大,主要是一手100股,就需要大幾萬元,而散戶主要是通過瘋狂買ETF來間接抱團了寒武紀。
2024年,A股市場ETF實現了大爆發(超過公募基金規模),年內淨流入金額高達1萬億元以上,配置主力則為上證50、滬深300、中證A500、科創50為首的寬指數基金以及半導體為首的行業主題類指數基金。
截止2024年三季度末,寒武紀前十大股東有4只指數基金,包括華夏上證科創板50ETF、易方達上證科創板50ETF、華夏半導體ETF、華泰滬深300ETF,持有股份分別為3.87%、2.33%、1.16%、0.89%。合計持有8.25%,最新持倉市值超200億元。
加之2024年四季度ETF放量更為明顯,通過ETF被動加倉寒武紀的散戶資金量會更大。
要知道,寒武紀納入滬深300指數、上證50/中證A500指數的時間分別為2023年12月11日、2024年12月13日。其中,中證A500指數基金在9月推出以後,整體市場規模很快突破了3000億元,這部分資金被動加倉寒武紀。
綜上可見,寒武紀股價大爆發是機構、遊資、散戶合力極致抱團的一場資本盛宴。
02
當前,寒武紀PS(市銷率為市值/營收,即評估尚未盈利或盈利不穩定的高成長性企業的價值)為331倍,遠高於上市以來估值中位數的96.9倍,較2023年1月的不足30倍翻了10倍以上(可見市值暴增均來源於估值提升)。
橫向對比看,海光信息最新PS為37.6倍。再看美國純正的AI芯片龍頭英偉達,最新PS為29.46倍。宣布進軍研發AI芯片的OpenAI,按照去年10月1570億美元估值來測算,PS為24倍。
可見,寒武紀不管是跟自身對比,還是跟國內外AI芯片龍頭進行對比,估值均出現了較為明顯的泡沫。
當然,如果寒武紀未來能夠按市場寄予的厚望,兌現持續的高增收入與利潤,來消化超高估值也是可行的。但關鍵是能夠如市場所願嗎?
我們從過去以及當前披露的業績表現,能夠較好去推測未來業績爆發有多大可能性。
1月14日,寒武紀披露了2024年業績預告。據披露,2024年全年營收為10.7-12億元,同比增加50.83%—69.16%。
扣除前三季度1.85億元,第四季度營收為9.5億元-10.8億元,而機構預測第四季度收入12.74億元(全年預測14.59億元)。很顯然,寒武紀營收不及機構主流預期。
寒武紀過去多年收入均聚集在第四季度,為什麼?
這需要從寒武紀營收結構來看,主要包括智能計算集群系統、遠端產品線以及邊緣產品線等。其中,智能計算集群系統2023年業務收入為6.05億元,占總收入的85%。這一業務主要是基於自身雲端產品、系統軟件平台,再通過集成其他設備而成,主要為一些地方政府建設算力基礎設施。
寒武紀收入大頭均在第四季度,也說明主要客戶為政府部門。同時也說明了AI芯片最直接相關業務——雲端產品線(主要包括訓練芯片、推理芯片等)的市場競爭力不夠強勁。其實,在AI需求大爆發之下,2023年該業務還一度下滑了60%至0.9億元。
再看利潤表現。2024年全年淨虧損約為3.96億元-4.84億元,虧損收窄42.95%至53.33%。刨除前三季度,第四季度淨利潤為2.4億元-3.28億元。於是,諸多自媒體、財經媒體廣泛宣傳寒武紀實現了曆史首次單季度盈利了。
但魔鬼藏在細節里。歸母淨利潤這一會計科目包括上億元的政府補助,並不能很好地反饋盈利狀況。看扣非歸母淨利潤為-7.65億元至-9.35億元,較上年同期收窄10.34%-26.64%,可見利潤表現改善幅度並不明顯。
整體看,寒武紀2024年度業績表現不及市場預期,或許是1月16日股價暴跌的重要導火索(財報披露,不一定會在第一個交易日馬上進行反饋)。
其實,過去兩年AI服務器滲透率加速上升,海外英偉達業績大幅放量,國內的海光信息同樣如此。其中,海光信息2023年歸母淨利潤大幅增長57%,2024年前三季度大幅增長69%。這才是AI行業爆發下的應有之義。
然而,寒武紀AI芯片直接相關業務並沒有爆發。其實,寒武紀發布的AI芯片產品不少算了,最先進的思元590芯片已於2023年發布,綜合性能對比英偉達的A100,但奈何市場訂單並不多,不像海光信息的深算系列、華為昇騰910系列已經過市場大規模驗證。
那麼,我們推斷市場可能還期待寒武紀通過大規模研發,未來誕生一款史詩級AI芯片,一經上市搶占大量市場蛋糕。
那麼,寒武紀研發投入力度又怎麼樣?
在2022年及以前,寒武紀每年研發投入均保持高速增長,到2022年全年研發投入達到15.23億元。不過,2023年研發投入為11.18億元,同比下滑26.6%。2024年前三季度,研發費用再度下滑8%至6.59億元。
再看研發人員,2022年為1205人,到2023年下滑至752人,同比下滑幅度為37.6%。可見,在AI行業大爆發之下,寒武紀研發投入力度有所放緩。
反觀海光信息,2023年、2024年前三季度,研發投入分別為19.92億元、18.14億元,同比增速為41%、42%。
相比之下,寒武紀的資金實力、研發人才等方面要明顯弱於海光信息等競爭對手,可能無法支撐AI芯片的快速迭代,期待誕生一款史詩級的AI芯片快速搶占市場份額的想法,在未來一兩年的短期可能過於樂觀了。
03
A股龍頭被投資者親切稱之為王的公司並不多,最近幾年僅出現了茅王、寧王、迪王等。然而,這些公司稱王沒過多久,股價便迎來了大幅回調。其中,茅王現價較2021年2月高峰仍然暴跌40%,寧王現價較2021年12月高峰依然下跌30%以上。
這一次,寒王出現,能否打破魔咒,繼續上衝呢?
在我看來,寒武紀當前高估值透支了未來成長性,加之當前技術面跌破重要的20日均線,短期內還存在較大動蕩風險,風險收益比並不高,當前更應重視波動風險。
不過同時,A股市場目前確實稀缺芯片產業能對標國外芯片巨頭的龍頭公司,“寒王”也是因此是被市場寄予了顯著很高的期望,由此高估值狀態可能在未來相當長時間都很難會被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