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的分析,探討了特朗普在歐洲的政策轉變將如何影響亞洲。
對於歐洲人來說,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討論,主要圍繞着“背叛”和“綏靖政策”。
特朗普即將拋棄烏克蘭的可能性引發了人們的擔憂,認為美國正在放棄其作為歐洲安全保障者的角色。然而,跨大西洋關系的“地震”似乎在太平洋地區幾乎沒有掀起波瀾。在檀香山國防論壇上,美國的將軍和安全官員熱衷於討論加強亞洲盟友的重要性。
一名韓國與會者甚至提出,或許與俄羅斯達成協議,能讓美國集中精力威懾中國的崛起。
這種表面上的平靜,部分原因是亞洲國家保持低調。一些國家對歐洲的困境無動於衷,另一些則希望獲得特朗普的青睞(或至少避免激怒他),以確保美國繼續提供亞洲的安全保障。
實際上,那些最有可能受到中國軍事壓力的國家,最應擔心俄羅斯的勝利會助長中國的野心。
以中華民國為例,曆屆政府都認為,阻止俄羅斯在烏克蘭獲勝對遏制中國入侵台灣至關重要。“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擔憂現在變得更加緊迫。
立場傾向反對黨的台灣《聯合報》迅速警告稱,如果台灣繼續依賴美國,在中美博弈中可能會淪為“被拋棄的棋子”。
在日本,《日本經濟新聞》社論的標題寫道:“不要讓美國決定烏克蘭的命運。”
文章認為,特朗普對維護自由世界秩序的冷漠“極為不幸,因為這只會削弱外界對美國的信任”。
印度則繼續奉行“多邊結盟”的外交政策,一方面與美國關系密切,另一方面保持與俄羅斯的傳統聯系,並在近期改善了與中國的關系。印度可能會在烏克蘭局勢的動蕩中看到機會,不僅能更容易進口俄羅斯石油,還可能在世界秩序分裂的背景下獲得更大的影響力。
而在東南亞,大多數國家對美國態度曖昧,正逐漸向中國靠攏,並對特朗普的“交易型外交”感到適應。
新加坡國防部長黃永宏表示,美國正在從一個擁有“道德正當性”的角色,轉變為“類似房東收取租金”的模式。
檀香山論壇上的氣氛顯然很沉重,但與慕尼黑的焦慮有所不同。許多美國人認為,俄羅斯是歐洲盟友應該自己解決的對手,只要他們能認真對待自身防務。而中國則是一個只能依靠盟友力量來遏制的強大競爭者。
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塞繆爾·帕帕羅海軍上將警告稱,中國正走上“一條危險的道路”。
他指出,中國在台灣周邊進行的大規模、越來越複雜的軍事演習,不僅僅是訓練,更是“入侵台灣的彩排”,甚至可能為發動戰爭提供“遮掩”。
同時,他對美軍的戰備狀況提出警告:“我們的(彈藥)庫存正在減少,所有關鍵的聯合部隊裝備維護積壓越來越嚴重……關鍵的空中、導彈、海上和太空平台的老化速度快於我們目前的更換速度,我們的行動餘地越來越小。”
中國與俄羅斯和朝鮮日益緊密的合作正在形成一個“麻煩三角”,使這一地區從“自由開放”向“受控競爭”轉變。
如何應對這樣的嚴峻威脅?一方面要采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加快武器生產;另一方面,關鍵在於加強與盟友的合作,鼓勵聯合行動,在國防工業上進行協作等。
地理位置上,從日本到澳大利亞,這些島嶼鏈本身就是遏制中國在太平洋地區投射軍事力量的天然屏障,同時也是美軍行動的前沿基地。
帕帕羅表示:“我們絕不能把盟友當作理所當然的存在,我們也必須讓他們變得更加強大。”
在布魯塞爾,美國國防部長皮特·黑格塞斯告訴歐洲盟友,他們必須主要負責自身安全。他強調,美國今後的優先事項是對抗中國,因為中國“有能力和意圖威脅我們的本土和印太地區的核心國家利益”。
此外,特朗普“不允許任何人把山姆大叔變成冤大頭”。
意識到這種情況可能會發生,北約盟國近年來努力表現出他們願意幫助美國維持印太地區的力量平衡。2月16日,加拿大一艘軍艦穿越台灣海峽,引發中國大陸的憤怒。
法國航空母艦“戴高樂”號目前正在這一地區與美軍及地區夥伴進行演習。去年,意大利的“加富爾”號航母也曾到訪地區。今年晚些時候,英國也將派遣航母前往。
然而,特朗普政府似乎對這些努力不以為然,黑格塞斯私下告訴歐洲盟友,他們應該專注於保衛自己的地區。
在檀香山,對特朗普政府在歐洲的突然轉向,鷹派對華強硬派的看法卻存在分歧。有些人認為“威懾不能被分割”,如果美國在歐洲失去盟友的信任,在亞洲也會喪失信譽。
前特朗普政府官員戴維·斯蒂爾韋爾則反過來批評那些“搭便車”的盟友,他表示,“一個地方的軟弱會導致整體的軟弱,這些不健康的關系會助長侵略。”
有些人希望,美國減少在歐洲的投入,會讓美國更專注於亞洲,從而真正實現長期計劃卻不斷受挫的“重返亞太”戰略。但也有人擔心,美國可能只是整體上減少全球投入。
到目前為止,特朗普在印太地區的具體政策仍不明朗。他對中國加征了關稅,同時試圖拉攏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或許是希望達成一項重要的貿易協議。他也沒有表現出願意將美國國防預算提升至GDP的5%(目前僅略高於3%),盡管他正在要求歐洲盟友這樣做。
特朗普早期邀請訪問白宮的外國領導人包括日本首相石破茂,隨後是印度總理莫迪。這似乎表明他仍然關注印太地區。同時,特朗普政府在台灣問題上的措辭似乎也在強化。他與石破茂的聯合聲明表示,他們“反對任何通過武力或脅迫單方面改變現狀的企圖”,其中加入“脅迫”一詞是新的變化。此外,美國國務院官網悄然修改了措辭,刪除了“反對台灣獨立”的明確表述。
特朗普政府削減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的預算,並停止資助許多全球人道主義和其他項目,這表明他並不打算與中國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全面競爭。
盡管戰略分析人士談論歐洲和亞洲戰區的“融合”,但隨着美國軍火庫的消耗,軍事資源上的取舍變得越來越嚴峻。例如,美國在亞洲的彈藥短缺,部分原因是向歐洲提供了空防系統。如果把更多防空系統送往烏克蘭,那麼在太平洋地區的薄弱基地就更難以防守。
如果必須做出艱難選擇,帕帕羅上將明確表示,美國的優先事項應該放在哪里:“如果你要選擇100年前世界的重心,那會在東歐中部。但今天,毫無疑問在印太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