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德國陷入大麻煩,卻沒人知道該怎麼辦
繁簡切換

FX168財經網>合作>正文

觀點:德國陷入大麻煩,卻沒人知道該怎麼辦

文 / 第三方供稿 來源:第三方供稿

里希特是一名記者,正在撰寫一本關於德國企業史的書。他在紐約時報的文章中指出,德國此次選舉的大問題是,沒有有知道如何改革問題越來越多的經濟。

Photo by Maheshkumar Painam on Unsplash

德國的選舉季一直籠罩在陰霾之中。從嚴冬開始,這場因去年12月政府垮台而引發的選舉,在白晝短暫、氣溫低迷、社會情緒低落的背景下展開。

低水平的政治辯論,絲毫未能提振民眾的士氣。

在一段時間里,稅收、就業和政府支出——這些選舉中的核心議題,曾一度成為關注焦點。然而,1月下旬,阿富汗裔人士在巴伐利亞的一座城鎮襲擊了幼童,導致一名幼童和一名路人遇害。

這一事件引發了軒然大波,幾乎掩蓋了其他所有議題。

政治人物隨即介入。保守派基督教民主聯盟(CDU)領導人弗里德里希·梅爾茨,在議會提出了一項不具法律約束力的提案,要求加強邊境管控,並打擊非法移民。為了推動動議,他依靠了極右翼政黨德國選擇黨(AfD)的支持。

這一舉動引發了強烈反響。中左翼的社會民主黨(SPD)和綠黨隨即譴責,稱自己是抵制極端主義崛起的最後防線。

整個2月,圍繞移民問題的爭論持續發酵。直到上周五,美國副總統萬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發表了一番煽動性講話,指責歐洲政府在移民政策上過於寬松,並聲稱他們對極右翼言論實施審查。

德國社會對此震驚不已,陷入美德關系日益敵對的焦慮中。

這已足夠令人擔憂。然而,在最近的這一系列爭議中,德國忽視了另一個同樣緊迫的問題——停滯不前的經濟。德國經濟已陷入衰退長達兩年,增長乏力,生產率低迷,似乎沒有人知道如何解決這一困境。

無論周日的選舉結果如何,這個國家都正面臨嚴重危機。

公平地說,人們至少在一點上達成了一致:德國面臨永久性衰退的威脅是現實存在的。企業受到高昂能源價格、繁瑣官僚程序以及來自中國日益激烈的競爭的重壓。

人口老齡化導致高技能勞動力短缺,關鍵崗位難以填補。多年來基礎設施投資不足也開始顯現惡果。在全球貿易戰的陰影下,德國這樣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體,面臨比其他國家更大的損失。

2024年,由經濟學家和記者組成的評審團選出了年度“商業詞匯”。他們曾考慮過“官僚怪獸”和“轉型滯後”這類詞語,但最終選擇了“去工業化”作為年度詞匯。

無論如何定義當前局勢,顯然某些問題必須得到解決。

梅爾茨目前處於下屆總理的領先位置,他自詡為改革者,並承諾大幅削減稅收。然而,他尚未能提供可信的方案來說明如何為這些減稅政策提供資金支持。他談及創新和增長,但在如何削減政府補貼和社會福利方面卻含糊其辭。

在接受采訪時,梅爾茨坦言,他願意推動改革的程度是有限的。他說:“一個長期生活在和平與繁榮中的老齡化社會,比一個仍在變動中的社會更難接受變革。”

現任總理朔爾茨領導的社會民主黨(SPD)在經濟政策上更加矛盾。他們希望放松《憲法債務刹車》——嚴格限制政府借貸,以增加對教育、住房和基礎設施的投資。但作為一個曆史上根植於勞工運動的政黨,社民黨仍然堅持德國的制造業傳統,認為這關乎高就業率和社會穩定。

和綠黨一樣,他們寄希望於低碳技術,認為這將推動一場新的工業複興。朔爾茨表示,得益於氣候保護,德國經濟將迎來“與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相似的增長率”。

這一說法並非偶然。

朔爾茨和梅爾茨都頻繁提及戰後“經濟奇跡”(Wirtschaftswunder),暗示德國或許能再次迎來繁榮。但他們心里清楚,那個所有人共同受益的25年經濟繁榮期,只是曆史上的特例。

然而,為了安撫選民,他們仍在維持幻想,讓人們相信不必經曆痛苦就能實現增長。

事實上,那段輝煌時期早已結束。早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當前的一些挑戰就已經初現端倪。缺乏對未來技術的投資、高端人才流失至美國,以及對汽車、化工、機械等少數出口行業的過度依賴——這些問題一直存在。

而鋼鐵和煤炭這類曾經的經濟支柱,早在那時便開始衰落。

從上世紀70年代起,無論是社民黨還是基督教民主黨主導的政府,都有充足資源投入長期增長戰略。然而,他們的投資始終不夠徹底。為了減緩去工業化的衝擊,他們選擇補貼老舊行業,挽救瀕臨破產的大企業,維持藍領工人的就業,並為被淘汰的勞動力提供豐厚福利。

因此,與一些同行國家不同,德國得以維持強大的制造業基礎。

如今,人們真正擔心的是,汽車和機械等過去幾十年支撐德國經濟的行業,是否會重蹈鋼鐵和煤炭的覆轍。當然,德國仍有可能逆轉頹勢。工業巨頭可以加倍努力發展機器人、人工智能,以及低碳技術。

但這也意味着他們必須裁員,並關閉或遷移那些已不具競爭力的部門。

對於德國經濟而言,重返增長軌道並非不可能,但絕不會輕而易舉。這可能需要一次徹底的變革。然而,選舉後最可能的結果並不是變革,而是基督教民主黨與社民黨再次組成聯合政府——這兩個傳統執政黨。

梅爾茨已表示,他願意放松債務刹車,以增加國防開支。而社民黨作為小黨派夥伴,也必須做出讓步。最終可能形成一種既包括企業減稅,又加強政府支出的折衷政策。這種經濟政策的效果,可能和朔爾茨那句含糊不清的競選口號“給你更多,讓德國更好”一樣無力。

去年10月,柏林洪堡大學社會學家安德烈亞斯·雷克維茨出版了一本廣受關注的書《失落》。書的核心觀點是,西方文化長期建立在“未來會變得更好”的信念之上,因此難以接受根本性、不可逆轉的衰退。

他認為,未來或許仍有可能回歸增長,但同樣可能的是,一些社會將不得不學會接受衰退,並盡力管理這種局面。

為了鼓勵讀者,他引用了美國詩人伊麗莎白·畢曉普的名句:“失去的藝術並不難掌握。”

也許,這正是德國人需要學習的藝術。而誰知道呢?或許即便沒有增長,人們依然可以過上不錯的生活——只要基本需求能夠得到滿足。但問題是,如何用冷硬的經濟語言表達出詩歌的精神?

政治人物首先必須誠實地告訴選民,“給你更多,讓德國更好”這條路已經走不通。

如果遲遲不變革,那最終只能是“給你更少,讓德國更糟”。

來源:加美財經

分享
掌握最新全球資訊,下載FX168財經APP

相關文章

48小時/周排行

最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