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最大的新聞,莫過於《中央重磅意見: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
這意味着,在各種國家和地方規劃,以及剛剛出台沒多久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之外,深圳這座城市有了又一重來自最高層賦予的使命和責任。
文件總共十九條意見,其中最值得大家關心的是以下6點:
1.有利於更好實施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豐富“一國兩制”事業發展新實踐。
2.到本世紀中葉,深圳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先進城市之林,成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杆城市。
3.支持深圳實行更加開放便利的境外人才引進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允許取得永久居留資格的國際人才在深圳創辦科技型企業、擔任科研機構法人代表。
4.促進與港澳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和金融產品互認。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上先行先試,探索創新跨境金融監管。
5.支持深圳舉辦國際大型體育賽事和文化交流活動,建設國家隊訓練基地,承辦重大主場外交活動。
6.推進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民生方面享有“市民待遇”。加快完善保障性住房與人才住房制度。
為啥菜導說這6點最值得關注?
別着急,一個一個來!
先說第一點。
在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推出之後,其實坊間有個聲音一直在說:深圳在這其中是被刻意削弱和壓制的。
但在周末的這個重磅決策之後,深圳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地位居大灣區的“C位”了!
而正是因為最近兩個月深圳鄰居的不安分,導致連豐富“一國兩制”事業發展新實踐的使命,也直接交給深圳了。
備胎轉正,廢舊立新,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啊!
第二點也很有意思。
全球標杆城市這樣的目標,此前根本不是深圳敢去“爭取”的,而是上海、香港的自留地。
第一點和第二點合在一起,就是中央直截了當地決定了:
為了讓深圳在某些功能上抓緊開始“替代香港”的曆程,所以必須加大力度將深圳打造成全球標杆城市,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引領者!
第三點、第四點和第五點可以算是打造全球標杆城市的一些先行舉措。
第三點在政策上進一步打開人才的進入渠道,雖然說的是“境外人才”,但明眼人都知道,受益最多最廣的,其實就是港澳台人才。
在上周四的文章中,菜導說過,香港的問題其實最歸根結底的還是民生問題。
此前我們一直走的是團結香港和上層和精英為主的路線,而沒有太在意中下層民眾的心聲。
這次的事件,雖然從輿論上看,兩邊的民眾已經陷入了高度的情緒對立,但從施政的角度來看,“宜疏不宜堵”才是更好的解決之道。
既然香港沒啥賺錢的機會,那就鼓勵你們北上;既然不了解大陸到底發展成啥樣了,那就多走動了解了解。
聯系多了,關系密了,自然也就沒那麼多怨氣和誤解,而會多一些共識和體諒了。
第四點就是希望深圳盡快能替代掉一部分香港的金融服務功能。
畢竟香港對於內地來說最大的特殊價值,就是它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自由港”角色。
嚴格意義上來講,深圳也很難完全取代香港。因為香港畢竟是一個在金融領域完全獨立(包括貨幣、外匯)的飛地。
香港在金融及證券監管方面的完全獨立,正是這麼多年來背靠中國,面向全球市場做“中間商賺差價”的根本所在。
即便深圳擁有經濟特區立法權,但也很難讓自己的金融制度和監管政策上跳脫出大陸的現有體系。
所以,盡可能多地承接轉移香港的金融功能,並在未來形成交叉互補,會是深圳的現實目標。
第五點,菜導首先感覺像是對於此前一些大型賽事的“不公安排”的補償。
比如馬上就要打響的男籃世界杯,廣東明明出力最多,但最受關注的中國隊對戰美國隊的小組賽,卻被安排去了上海和北京。
當然,從長遠來看,無論是體育賽事還是文化活動,都是通過一種間接的文化交流和輸出,把當代中國的樣貌更好地傳遞出去,而不是讓人家一提起,就戴上有色眼鏡直接開噴了。
而這也恰恰是通過此次香港的事件所體現出來的,我們之前做的不夠好的地方。
值得單獨拎出來重點分析一下的是第六點。
毫無意外的是,昨天的新聞一出,活躍在朋友圈的深圳地產中介們又開始歡呼雀躍了。
但實際上,菜導覺得這次的政策,從長遠來看對深圳樓市是略有利空的。
首先,推進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民生方面享有“市民待遇”。
說明上面不僅希望讓深圳更多承接香港的產業和功能,也希望更多港澳居民來深圳工作,甚至就直接定居在深圳了。
背後的邏輯很簡單:香港這座城市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任何直接從內部推動變革的方法都要付出沉重代價。
比如董建華的八萬五公屋計劃和劉德華之前出演的那個號召填海造屋卻被罵得很慘的《讓下一代看見》。
而上面又不太想直接出面,落得個幹涉特區事務的名聲。
所以,要不就讓你們多來深圳吧,不僅歡迎你們來工作賺錢,還歡迎你們定居生活。
可能10年20年後,當在深圳獲得市民待遇的香港人越來越多,兩地高度融合了以後,也就不會再有那麼多矛盾和不和了吧……
然後是第二句:加快完善保障性住房與人才住房制度。
按照舊邏輯:深圳房價雖然已經很高了,但相對香港還是低,如果放開讓港澳居民來深圳買房,那房價肯定又直接再創新高了唄!
但政策制定者肯定已經考慮到了這個問題,而且擺明了在這個關鍵時點拋出這個政策,就一定會千方百計地避免香港已經出現的問題再次在深圳重演。
所以,雖然這一政策對深圳各方面的基建和醫療、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配套都絕對是一大利好,但對於樓市來說並算不上啥好消息,畢竟未來占供應主流的將是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
換言之,只要你願意,未來多數深圳人(包括獲得深圳市民待遇的港澳居民)都不需要再去買商品房!
這個思路其實也不是來自中央方面的要求,在此之前,深圳就已經明確了這個方向。
菜導曾在6月份對深圳的住房市場和房價走向進行過詳細的分析,當時的結論是:
深圳現在的思路非常清晰:讓商品的歸商品,有錢人愛炒就炒去。讓保障的歸保障,盡可能讓更多中低收入人群都有房可居。
而現在看來,這一方向在高層的加持下,將進一步強化。
深港兩城,也從此前的從屬和服務關系,轉向全面競爭的時代。
不會再有對某座城市毫無疑慮的“偏愛”和“放縱”,畢竟現在的情況來看,確實是“給你自由過了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