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最大的新闻,莫过于《中央重磅意见: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这意味着,在各种国家和地方规划,以及刚刚出台没多久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之外,深圳这座城市有了又一重来自最高层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文件总共十九条意见,其中最值得大家关心的是以下6点:
1.有利于更好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
2.到本世纪中叶,深圳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3.支持深圳实行更加开放便利的境外人才引进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允许取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国际人才在深圳创办科技型企业、担任科研机构法人代表。
4.促进与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金融产品互认。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上先行先试,探索创新跨境金融监管。
5.支持深圳举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和文化交流活动,建设国家队训练基地,承办重大主场外交活动。
6.推进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民生方面享有“市民待遇”。加快完善保障性住房与人才住房制度。
为啥菜导说这6点最值得关注?
别着急,一个一个来!
先说第一点。
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推出之后,其实坊间有个声音一直在说:深圳在这其中是被刻意削弱和压制的。
但在周末的这个重磅决策之后,深圳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位居大湾区的“C位”了!
而正是因为最近两个月深圳邻居的不安分,导致连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的使命,也直接交给深圳了。
备胎转正,废旧立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啊!
第二点也很有意思。
全球标杆城市这样的目标,此前根本不是深圳敢去“争取”的,而是上海、香港的自留地。
第一点和第二点合在一起,就是中央直截了当地决定了:
为了让深圳在某些功能上抓紧开始“替代香港”的历程,所以必须加大力度将深圳打造成全球标杆城市,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引领者!
第三点、第四点和第五点可以算是打造全球标杆城市的一些先行举措。
第三点在政策上进一步打开人才的进入渠道,虽然说的是“境外人才”,但明眼人都知道,受益最多最广的,其实就是港澳台人才。
在上周四的文章中,菜导说过,香港的问题其实最归根结底的还是民生问题。
此前我们一直走的是团结香港和上层和精英为主的路线,而没有太在意中下层民众的心声。
这次的事件,虽然从舆论上看,两边的民众已经陷入了高度的情绪对立,但从施政的角度来看,“宜疏不宜堵”才是更好的解决之道。
既然香港没啥赚钱的机会,那就鼓励你们北上;既然不了解大陆到底发展成啥样了,那就多走动了解了解。
联系多了,关系密了,自然也就没那么多怨气和误解,而会多一些共识和体谅了。
第四点就是希望深圳尽快能替代掉一部分香港的金融服务功能。
毕竟香港对于内地来说最大的特殊价值,就是它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自由港”角色。
严格意义上来讲,深圳也很难完全取代香港。因为香港毕竟是一个在金融领域完全独立(包括货币、外汇)的飞地。
香港在金融及证券监管方面的完全独立,正是这么多年来背靠中国,面向全球市场做“中间商赚差价”的根本所在。
即便深圳拥有经济特区立法权,但也很难让自己的金融制度和监管政策上跳脱出大陆的现有体系。
所以,尽可能多地承接转移香港的金融功能,并在未来形成交叉互补,会是深圳的现实目标。
第五点,菜导首先感觉像是对于此前一些大型赛事的“不公安排”的补偿。
比如马上就要打响的男篮世界杯,广东明明出力最多,但最受关注的中国队对战美国队的小组赛,却被安排去了上海和北京。
当然,从长远来看,无论是体育赛事还是文化活动,都是通过一种间接的文化交流和输出,把当代中国的样貌更好地传递出去,而不是让人家一提起,就戴上有色眼镜直接开喷了。
而这也恰恰是通过此次香港的事件所体现出来的,我们之前做的不够好的地方。
值得单独拎出来重点分析一下的是第六点。
毫无意外的是,昨天的新闻一出,活跃在朋友圈的深圳地产中介们又开始欢呼雀跃了。
但实际上,菜导觉得这次的政策,从长远来看对深圳楼市是略有利空的。
首先,推进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民生方面享有“市民待遇”。
说明上面不仅希望让深圳更多承接香港的产业和功能,也希望更多港澳居民来深圳工作,甚至就直接定居在深圳了。
背后的逻辑很简单:香港这座城市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任何直接从内部推动变革的方法都要付出沉重代价。
比如董建华的八万五公屋计划和刘德华之前出演的那个号召填海造屋却被骂得很惨的《让下一代看见》。
而上面又不太想直接出面,落得个干涉特区事务的名声。
所以,要不就让你们多来深圳吧,不仅欢迎你们来工作赚钱,还欢迎你们定居生活。
可能10年20年后,当在深圳获得市民待遇的香港人越来越多,两地高度融合了以后,也就不会再有那么多矛盾和不和了吧……
然后是第二句:加快完善保障性住房与人才住房制度。
按照旧逻辑:深圳房价虽然已经很高了,但相对香港还是低,如果放开让港澳居民来深圳买房,那房价肯定又直接再创新高了呗!
但政策制定者肯定已经考虑到了这个问题,而且摆明了在这个关键时点抛出这个政策,就一定会千方百计地避免香港已经出现的问题再次在深圳重演。
所以,虽然这一政策对深圳各方面的基建和医疗、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配套都绝对是一大利好,但对于楼市来说并算不上啥好消息,毕竟未来占供应主流的将是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
换言之,只要你愿意,未来多数深圳人(包括获得深圳市民待遇的港澳居民)都不需要再去买商品房!
这个思路其实也不是来自中央方面的要求,在此之前,深圳就已经明确了这个方向。
菜导曾在6月份对深圳的住房市场和房价走向进行过详细的分析,当时的结论是:
深圳现在的思路非常清晰:让商品的归商品,有钱人爱炒就炒去。让保障的归保障,尽可能让更多中低收入人群都有房可居。
而现在看来,这一方向在高层的加持下,将进一步强化。
深港两城,也从此前的从属和服务关系,转向全面竞争的时代。
不会再有对某座城市毫无疑虑的“偏爱”和“放纵”,毕竟现在的情况来看,确实是“给你自由过了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