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切換

FX168財經網>菜鳥理財>正文

菜鳥理財:硬核複工潮開啟!GDP保衛戰打響!

文 / Cherry來源:菜鳥理財

新冠肺炎疫情剛爆發的時候,朋友圈轉發的都是各地的“硬核”防疫舉措。

而如今,疫情在湖北之外的情況已經基本得到控制,大家又開始為某些省份的“硬核”複工措施點讚。

這場因疫情而起的社會戰爭,大致會分為三個部分,我們已經基本打好了第一部分的防禦戰,現在要抓緊第二部分的恢複戰,最終贏得面對疫情的反擊戰。

第一部分,我們關注的是疫情對民眾身體健康的影響,而現在,我們要把更多的精力關注到社會經濟上面來。

用大白話來說,就是:防疫工作要抓牢,GDP增長工作也要搞好!

GDP為啥這麼重要?因為它是社會經濟增長的核心指標,GDP的表現怎麼樣,直接影響股市的長遠走向。

那麼,GDP到底是怎麼來的呢?除了GDP之外,還有啥指標值得關注?

所謂GDP,就是國內生產總值的英文縮寫。

它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最終商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之和,是最常用的經濟增長指標。

這里有幾個關鍵詞,一是“最終商品和服務”,所以中間產品和服務的價值是不計入的,不然就重複計算了。

舉個例子,一瓶酒成功到消費者手里前要經過:采集原材料、原材料加工、包裝、售賣,每個環節的售價分別是50元、100元、130元、160元。

那麼這瓶酒最終創造了多少GDP呢?不能用50+100+130+160來算。

而是應該計算每個過程中增加了多少價值,也就是50+(100-50)+(130-100)+(160-130),最後剛好是售價160元。

第二個關鍵詞是“生產”,而不是售賣。

比如2019年某家企業共生產了價值10億元的商品,但只售賣出9億元,那麼應該計入GDP的是10億元。

第三個關鍵詞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超出這個範圍的不算。

就是說,如果計算中國的GDP,那麼在中國的外國人所創造的價值要計算在內,而在外國的中國人所創造的價值則不計算在內。

有個專門統計中國人所創造的價值的指標叫國民生產總值(GNP),這兩個大家要區分。

不過GDP的統計是有缺陷的,比如那些躲避政府監管的地下經濟是無法統計的,還有家務勞動、自給自足生產等非市場活動也不計算在內。

再來,它怎麼來反映經濟增長情況呢?

我國的GDP從1978年3679億元上漲到了2018年的90.03萬億元,足足增長了兩百多倍。

不過不要單看絕對值,還要看相對值。

從2010年到2016年,中國GDP的增速是在逐年下降的,而最近幾年基本穩定在6%—7%。

可以看出來,盡管經濟還在增長,但其實有點增長放緩了。不過比起其他國家,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還是比較高的。

GDP還有名義GDP和實際GDP之分。

其中名義GDP是按照當期的價格去計算的;而實際GDP是用不變價格計算的,剔除掉了價格變動的幹擾,更能代表實體經濟財富價值。

我們大家平時聽到的GDP,基本上是指實際GDP,這個數據每個季度會公布一次。

在具體的統計方法上,有支出法、收入法、生產法,算出來的結果都是一樣的。用得最多的是支出法,包含了4部分:個人消費、企業投資、政府購買和淨出口。

政府購買的比重較低,所以經常會說,消費、投資和出口是拉動GDP的三駕馬車。

簡單說說這三駕馬車。

首先,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是非常明顯的,它已經連續多年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

在三駕馬車中,市場最關注的其實是投資,主要包括房地產投資、基建投資、制造業投資,這三種投資在固定資產投資中占的比例超過80%。

其中最受市場關注的是每月的地產投資、房價數據等房地產數據。

再說出口,這幾年來出口對於GDP的拉動是在弱化的,2018年淨出口對經濟的貢獻是負的,這是經濟放緩的重要原因。

三駕馬車的數據每個月公布一次,更新頻次比GDP數據要高。

出口數據每月上旬由海關公布,投資數據(主要是固定資產投資數據)和消費數據(主要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每月中旬由統計局公布。

還有什麼指標反映經濟增長狀況呢?一般來說,我們還可以參考工業增加值、發電量、鐵路運輸量、工業企業利潤增加值等等。

但這些指標都是對過去一個月、一個季度甚至是一年的統計,存在着某種滯後性。

要想精準地做好投資決策,就要求我們不僅能解釋過去,還要能預測未來。

那有沒有可以預測未來經濟增長的領先型指標呢?

這就要說到PMI了,也就是采購經理人指數。

這個數據的邏輯很簡單,因為企業負責采購的經理會對未來的生產經營進行預測,然後制定采購計劃,所以通過對他們進行調研,可以判斷接下來經濟的好壞。

根據澳新銀行的測算,基於過去十年的數據,綜合PMI產出指數與GDP之前存在高度相關。

其中,與年度GDP同比增速之間的相關度高達0.8,與季度GDP同比增速關聯度為0.72,與名義GDP增速之間的關聯度也高達0.84。

PMI指數包括制造業PMI、服務業PMI,有些國家還有建築業PMI,通常大家討論和應用得比較多的是制造業PMI。

PMI數據里還有很多分項。

比如制造業PMI分項中最重要的是企業的生產量和新訂單數,前者反映企業這個月的產量,後者反映未來兩三個月的訂單情況,比產量更具領先性。

PMI的每個分項指標反映了商業活動的現實情況,綜合指數則反映了整體的增長情況。

PMI有統計局公布的官方數據,還有財新公布的更具市場化的數據,都是每月公布的。

官方的PMI樣本主要是指大中型企業,財新的則涵蓋了中小型和出口導向型企業。

因為統計的樣本不同,所以有時候這兩個數據會出現背離,這並不奇怪,大家可以結合分析。

PMI的數據怎麼來看呢?有兩個角度。

一是看絕對值,大家記住50這個分界線,也被叫做“榮枯線”。如果PMI高於50,表示經濟處於擴張期。如果低於50,表示經濟處於收縮期。

二是看相對走勢,這個其實是比絕對值更重要的,走勢上升代表走強,走勢下降則代表走弱。

咱們看具體數據: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9年12月制造業PMI指數值是50.2,和上個月持平;非制造業PMI指數值是53.5,比上個月回落了0.9個百分點;綜合PMI指數值是53.4,回落了0.3個百分點。

雖然數值仍然在50以上,但整體擴張的速度有所放緩,特別是服務業。

再來,社會融資總量也是一個可以預測社會經濟增長的領先型指標。

簡單地理解,就是指全社會一共融資了多少錢,它包括銀行體系的間接融資,還包括企業發債、上市融資這類直接融資。

經濟主要是靠錢拉動的,而這個指標可以較準確地反映實體經濟的資金需求。如果融的錢多,那麼接下來的生產活動可能就更旺盛了。

社融數據每月由央行公布,包括增量數據和存量數據。

可以看到,社融存量的同比增速和GDP的同比增速以及工業增加值的累計同比情況都是高度相關的。

而在部分時期,社融會比GDP稍微領先,比如2008年的觸底領先了小半年,2010年的見頂領先了兩個月。

在針對社融數據的具體分析中,給大家提供一些分析角度,比如:

存量數據看增速,看增速的變化,看實際增速與預期增速的差額,看數據中的結構變化;增量數據看絕對值,看這個絕對值和預期值的差額。

不過,不能只看當月的波動,還要結合曆史波動來看。

因為每年10月是融資淡季,社融都比較少。所以不能單單因為它比9月份下降,就說明經濟下滑了。

可以將最近12個月的數據加總起來看,剔除掉極端數據,這樣下來預測性才比較準確。這個道理也適用於上面講到的所有指標。

而且對於這些指標來說,並不是數字越大越好。經濟增長要穩健可持續,過快的經濟增長會大量地浪費掉社會資源,並不是一種理想狀態。

來源:微信公眾號菜鳥理財

ID:cainiaolc

分享

相關文章

48小時/周排行

最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