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刚爆发的时候,朋友圈转发的都是各地的“硬核”防疫举措。
而如今,疫情在湖北之外的情况已经基本得到控制,大家又开始为某些省份的“硬核”复工措施点赞。
这场因疫情而起的社会战争,大致会分为三个部分,我们已经基本打好了第一部分的防御战,现在要抓紧第二部分的恢复战,最终赢得面对疫情的反击战。
第一部分,我们关注的是疫情对民众身体健康的影响,而现在,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关注到社会经济上面来。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防疫工作要抓牢,GDP增长工作也要搞好!
GDP为啥这么重要?因为它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核心指标,GDP的表现怎么样,直接影响股市的长远走向。
那么,GDP到底是怎么来的呢?除了GDP之外,还有啥指标值得关注?
所谓GDP,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缩写。
它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之和,是最常用的经济增长指标。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一是“最终商品和服务”,所以中间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是不计入的,不然就重复计算了。
举个例子,一瓶酒成功到消费者手里前要经过:采集原材料、原材料加工、包装、售卖,每个环节的售价分别是50元、100元、130元、160元。
那么这瓶酒最终创造了多少GDP呢?不能用50+100+130+160来算。
而是应该计算每个过程中增加了多少价值,也就是50+(100-50)+(130-100)+(160-130),最后刚好是售价160元。
第二个关键词是“生产”,而不是售卖。
比如2019年某家企业共生产了价值10亿元的商品,但只售卖出9亿元,那么应该计入GDP的是10亿元。
第三个关键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超出这个范围的不算。
就是说,如果计算中国的GDP,那么在中国的外国人所创造的价值要计算在内,而在外国的中国人所创造的价值则不计算在内。
有个专门统计中国人所创造的价值的指标叫国民生产总值(GNP),这两个大家要区分。
不过GDP的统计是有缺陷的,比如那些躲避政府监管的地下经济是无法统计的,还有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也不计算在内。
再来,它怎么来反映经济增长情况呢?
我国的GDP从1978年3679亿元上涨到了2018年的90.03万亿元,足足增长了两百多倍。
不过不要单看绝对值,还要看相对值。
从2010年到2016年,中国GDP的增速是在逐年下降的,而最近几年基本稳定在6%—7%。
可以看出来,尽管经济还在增长,但其实有点增长放缓了。不过比起其他国家,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还是比较高的。
GDP还有名义GDP和实际GDP之分。
其中名义GDP是按照当期的价格去计算的;而实际GDP是用不变价格计算的,剔除掉了价格变动的干扰,更能代表实体经济财富价值。
我们大家平时听到的GDP,基本上是指实际GDP,这个数据每个季度会公布一次。
在具体的统计方法上,有支出法、收入法、生产法,算出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用得最多的是支出法,包含了4部分:个人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政府购买的比重较低,所以经常会说,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GDP的三驾马车。
简单说说这三驾马车。
首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是非常明显的,它已经连续多年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在三驾马车中,市场最关注的其实是投资,主要包括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这三种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的比例超过80%。
其中最受市场关注的是每月的地产投资、房价数据等房地产数据。
再说出口,这几年来出口对于GDP的拉动是在弱化的,2018年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是负的,这是经济放缓的重要原因。
三驾马车的数据每个月公布一次,更新频次比GDP数据要高。
出口数据每月上旬由海关公布,投资数据(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和消费数据(主要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月中旬由统计局公布。
还有什么指标反映经济增长状况呢?一般来说,我们还可以参考工业增加值、发电量、铁路运输量、工业企业利润增加值等等。
但这些指标都是对过去一个月、一个季度甚至是一年的统计,存在着某种滞后性。
要想精准地做好投资决策,就要求我们不仅能解释过去,还要能预测未来。
那有没有可以预测未来经济增长的领先型指标呢?
这就要说到PMI了,也就是采购经理人指数。
这个数据的逻辑很简单,因为企业负责采购的经理会对未来的生产经营进行预测,然后制定采购计划,所以通过对他们进行调研,可以判断接下来经济的好坏。
根据澳新银行的测算,基于过去十年的数据,综合PMI产出指数与GDP之前存在高度相关。
其中,与年度GDP同比增速之间的相关度高达0.8,与季度GDP同比增速关联度为0.72,与名义GDP增速之间的关联度也高达0.84。
PMI指数包括制造业PMI、服务业PMI,有些国家还有建筑业PMI,通常大家讨论和应用得比较多的是制造业PMI。
PMI数据里还有很多分项。
比如制造业PMI分项中最重要的是企业的生产量和新订单数,前者反映企业这个月的产量,后者反映未来两三个月的订单情况,比产量更具领先性。
PMI的每个分项指标反映了商业活动的现实情况,综合指数则反映了整体的增长情况。
PMI有统计局公布的官方数据,还有财新公布的更具市场化的数据,都是每月公布的。
官方的PMI样本主要是指大中型企业,财新的则涵盖了中小型和出口导向型企业。
因为统计的样本不同,所以有时候这两个数据会出现背离,这并不奇怪,大家可以结合分析。
PMI的数据怎么来看呢?有两个角度。
一是看绝对值,大家记住50这个分界线,也被叫做“荣枯线”。如果PMI高于50,表示经济处于扩张期。如果低于50,表示经济处于收缩期。
二是看相对走势,这个其实是比绝对值更重要的,走势上升代表走强,走势下降则代表走弱。
咱们看具体数据: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9年12月制造业PMI指数值是50.2,和上个月持平;非制造业PMI指数值是53.5,比上个月回落了0.9个百分点;综合PMI指数值是53.4,回落了0.3个百分点。
虽然数值仍然在50以上,但整体扩张的速度有所放缓,特别是服务业。
再来,社会融资总量也是一个可以预测社会经济增长的领先型指标。
简单地理解,就是指全社会一共融资了多少钱,它包括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还包括企业发债、上市融资这类直接融资。
经济主要是靠钱拉动的,而这个指标可以较准确地反映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如果融的钱多,那么接下来的生产活动可能就更旺盛了。
社融数据每月由央行公布,包括增量数据和存量数据。
可以看到,社融存量的同比增速和GDP的同比增速以及工业增加值的累计同比情况都是高度相关的。
而在部分时期,社融会比GDP稍微领先,比如2008年的触底领先了小半年,2010年的见顶领先了两个月。
在针对社融数据的具体分析中,给大家提供一些分析角度,比如:
存量数据看增速,看增速的变化,看实际增速与预期增速的差额,看数据中的结构变化;增量数据看绝对值,看这个绝对值和预期值的差额。
不过,不能只看当月的波动,还要结合历史波动来看。
因为每年10月是融资淡季,社融都比较少。所以不能单单因为它比9月份下降,就说明经济下滑了。
可以将最近12个月的数据加总起来看,剔除掉极端数据,这样下来预测性才比较准确。这个道理也适用于上面讲到的所有指标。
而且对于这些指标来说,并不是数字越大越好。经济增长要稳健可持续,过快的经济增长会大量地浪费掉社会资源,并不是一种理想状态。
来源:微信公众号菜鸟理财
ID:cainiao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