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财经网>国内外政经热点解读>正文

海底捞上市狂涨!成全球第五餐饮巨头,捞一把的时候到了?

文 / 秋名山嫩司机来源:FX168财经网

广告
广告

镗!!!

今天上午9:30,随着海底捞董事长、创始人之一张勇、首席运营官杨利娟大力敲响港交所的铜锣,海底捞终于被咱们吃货吃上市了。

▲由于用力过猛锣声太大,海底捞董事长张勇捂住了耳朵(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市值突破千亿 成全球第五餐饮巨头

上市首日开盘价报18.8港元,较发行价大涨5.6%,随后继续冲高,最高涨幅达10.11%,市值一举冲破千亿港元。

图片来源:同花顺

凭借千亿港元的市值(约合128亿美元),海底捞一举超越121亿美元的达美乐比萨,成为全球第五大餐饮企业。

而持有海底捞62.7%股份的创始人张勇、舒萍夫妇,身价也达到627亿港元(约合81亿美元),跻身中国富豪榜第35位。

当然,张勇夫妇已经移民新加坡,或许上不了中国富豪榜的榜单。

来源:海底捞招股书

回溯海底捞创始人张勇的创业生涯,最明显的印记就是敢想敢干。

1988年,张勇从技校毕业,被分到国营四川拖拉机厂当电焊工,每月拿着90元工资的张勇并不满足于现状,他四处寻找着做生意的机会,尝试倒卖扑克机却栽了跟头。

后来,他在街边摆起了四张桌子,开始卖麻辣烫。半年下来,一毛钱一串的麻辣烫,让张勇赚了第一桶金——一万元钱,卖了20万串麻辣烫的张勇悟出来两个字——服务。

1994年3月,海底捞第一家火锅城在四川简阳正式开业,张勇和太太、同学施永宏和太太四人,就是海底捞的创业团队。

如今24年过去,海底捞已经从街边的麻辣烫小店,成长为到市值千亿的餐饮巨头,海底捞通过极致的服务,成功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

(图片来自海底捞官网)

60%募资用于扩充计划

据海底捞9月24日公告,海底捞此次全球发售4.25亿股,占发行后总股本8%,募集资金72.69亿港元。

公告称,募集的资金中,约60.0%用于为部分扩充计划提供资金;约20.0%用于开发及实施新技术;约15.0%用于偿还贷款融资;约5.0%用作公司的营运资金及作一般企业用途。

根据招股书,海底捞打算在2018年开设 180~220 家店,到2022年,新增450-500家店,总店数达到720-770家。

海底捞目前全国门店数量由去年底的273间增至362间,今年上半年新增71家门店,大多数新增门店集中二三线城市。

▲业绩的高速增长,与海底捞提速开店扩张有关(图片来源:网易)

海底捞每间新餐厅需要800-1000万投资,由于大规模开店,海底捞2017年资本开支达到15.18亿。

不过得益于海底捞较高的单店盈利能力,海底捞餐厅一般1-3个月达到盈亏平衡,大多数餐厅6-13个月能收回投资。

相比之下,行业平均水平是3个月到6个月实现首月盈亏平衡,然后在15个月至20个月达到现金投资回报。这也是海底捞敢于大规模扩张的底气所在。

目前,中国餐饮市场大到四万亿,相当于2个家电、4个手机、34个手游市场,而且年均增速还有11%。

2017年火锅餐厅市场规模为4362亿,占据了中国中式餐饮市场的最大份额,为13.7%,预计2022年达到7077亿。

海底捞作为中国最大的餐饮企业,火锅界的龙头。 2017年在中国火锅业市场占有率的比例仅有2.2%,占中国餐饮市场不到0.3%。

因此海底捞作为增长速度较快的最大餐饮公司,未来市值提高的空间巨大。

快速扩张的背后

然而,快速扩张的背后海底捞出现了种种不适应症。

2017年8月25日,《法制晚报》卧底两家北京海底捞后厨近4个月,公布了部分图片,称老鼠在后厨地上乱窜、打扫卫生的簸箕和餐具同池混洗、用顾客使用的火锅漏勺掏下水道。涉事的是海底捞劲松店和太阳宫店。

今年6月份,继“老鼠门”后,海底捞又陷入了“苍蝇门”。有消费者投诉,在海底捞北京劲松店内的麻酱蘸料中发现了苍蝇。

海底捞老鼠门(来源:法制日报)

这让人不禁联想到了与海底捞竞争激烈的呷哺呷哺。

2014年底,呷哺呷哺作为连锁火锅第一股登陆港股,之后便走上了激进扩张之路:2014年至2017年的门店数分别为452、552、639和759家,每年平均以100家的规模在扩张。

可是,9月6日,山东潍坊市民马先生跟家人在泰华呷哺呷哺火锅店就餐时,从火锅里捞出了一只老鼠。新闻爆出后,呷浦呷浦的股价刷刷地往下跌。

9月10日,呷哺呷哺跌幅6.11%;9月11日,下跌6.32%。相较于9月7日时138.2亿港元的市值,两日之内,呷哺呷哺蒸发了15亿港元。

除了食品安全问题,海底捞一直引以为傲的“服务”也遇到了困境。

之前,海底捞一直把员工当家人,施以人文主义的关怀,管理比较感性。但是,扩张之后,张勇在管理方面对标向了华为。“我不能天天靠理想过日子。我得打竞争对手,我得想办法让客人来吃饭,我得赚钱!不赚钱,我死了你也死了。”张勇说。

海底捞开始考核员工的上客数,要求六次翻台率,达不到的话会影响评级。这导致员工老帮顾客下菜,希望缩短顾客的吃饭时间,服务质量下降明显。

员工的幸福感在高压下出现了下降。海底捞前员工感慨道:“我对海底捞感情很矛盾,我很尊重它,但它现在确实像那种血汗工厂,它这条路走通了,但把很多人炼成药渣。”

质量、质量,“质”与“量”的考量一直是商业街永恒不变的主题,海底捞能否在走“量”的同时保证“质”,做到鱼与熊掌兼得,这是张勇将要面对的最大挑战。
分享

相关文章

48小时/周排行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