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前阿里吃到182億元天價罰單,也是因為“二選一”壟斷行為。受阿里風波影響,國內互聯網巨頭的股價均遭受重壓,其中美團股價體現得尤為明顯。
4月26日,靴子終於落地,據市場監管總局消息,根據舉報近日已對美團實施“二選一”等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
美團大漲2.62%
受消息影響,美團港股今日低開1.65%,早盤最多跌近3%,不過隨後股價快速走高。
截止今日收盤,美團股價上漲2.62%,報313港元,盤中最高觸及319港元(上漲4.53%),日內振幅達7.41%。
美團暴漲並不令市場感到意外,無獨有偶,類似的情況同樣在阿里巴巴上發生。
4月10日(周六),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公布對阿里反壟斷調查處罰結果,責令阿里巴巴集團停止違法行為,並處以其2019年中國境內銷售額4557.12億元人民幣4%的罰款,計182.28億元。
市場監管總局指出,阿里巴巴集團實施“二選一”,排除和限制了中國境內網絡零售平台服務市場的競爭,妨礙商品服務和資源要素自由流通,影響平台經濟創新發展,侵害平台內商家的合法權益,損害消費者利益。
處罰塵埃落定後,阿里巴巴4月12日(周一)港股股價高開5.5%,盤中一度漲幅超過8%,截至下午收盤,阿里巴巴收盤232.2港元,上漲6.51%。
中信證券指出,此次行政處罰落地是監管部門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重要舉措,有望促進行業有序競爭、健康發展;對阿里巴巴而言,公司初步消除業務經營的不確定性,長期經營風險釋放,預計未來將更加注重社會價值與科技創新。
路透社4月11日表示,隨着高達182億元人民幣的天價罰單祭出,針對中國電商巨頭阿里巴巴集團的反壟斷調查案終告塵埃落定。該結果彰顯出中國整頓平台經濟秩序的堅定決心,反過來也有助於阿里巴巴發展逐步回到正軌。
值得注意的是,4月12日阿里巴巴大漲的同時,其它互聯網公司集體大跌。當日收盤,恒生科技指數下跌1.64%,其中美團下跌最為慘烈,大跌5.03%。
阿里巴巴被罰美團股價暴跌,意味着關於美團將遭受反壟斷調查,市場已經提前做出反應。
事實上,截至今日收盤,美團股價報3313港元,市值1.84萬億港幣,較2月份460港元的年內高位,目前美團股價回落32%,市值蒸發了9000多億港元,一度蒸發逾萬億。
而在經曆連番大跌之後,從4月20日開始,內資抱團效應再度顯現,美團再度被內資買買買,wind數據顯示,內資近7日買入美團56億港元,為南下資金買入最多的股份。
摩根士丹利評價,相信美團被立案調查的事件不會令市場感到意外,隨着美團早前已進行股本集資計劃後,相信潛在面臨罰款的影響相對可控。該行認為,預計市監局今次對美團的調查時間將較短,而調查結果將消除市場對美團主要懸而未決的不明朗因素,維持對美團增持投資評級及目標價420港元。
昨日,美團在港交所發布公告,表示:“今日我們收到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出的調查通知書,告知其已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對我們展開相關調查。我們將積極配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調查,嚴格落實相關規定。目前公司業務一切正常。”
美團如何撞上反壟斷槍口的?
美團涉嫌壟斷這事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相關報道和監管處罰此前已有多例,最嚴重的當屬外賣領域。
以這次被立案調查的“二選一”為例,據報道一般商家入駐美團都要簽訂一份協議,內容包括“簽獨家合作抽傭18%,不簽就23%”、“簽獨家後,再入駐其他平台就拉黑”。
2019年還有媒體報道稱,西安多家外賣商家反映美團要求他們簽獨家協議,只能在美團銷售外賣,否則就關店處理,或者是提高費率。有商家不簽起送費被改至499元,被縮小配送範圍....
近幾年來,美團也多次陷入“二選一”風波。因強制“二選一”行為,其在四川巴中、青海海東、河南永城等多地受到行政處罰或調查。
今年1月11日,廣東省梅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簽發的一份《政府信息公開申請答複書》,詳細說明了美團涉及的不正當競爭一案,其中明確指出“梅州市美團利用其市場優勢,逼迫商戶簽約美團獨家,並用提高商戶抽傭到23%或下線、縮小配送範圍等威脅方式不允許上線其他外賣平台,強制二選一”。
不簽獨家抽傭過高,簽了就不能入駐別的平台,否則在美團這店鋪流量幾乎為零,很明顯的濫用市場壟斷地位行為。
而餐飲外賣領域正是美團第一大收入來源。根據美團最新財務數據顯示,2020年美團實現1147.9億元的總營收,其中,餐飲外賣收入662.7億元,為美團貢獻了57.7%的營收。
據美團2020年報顯示,去年美團活躍商家數已達680萬,逆勢增長10%創曆史新高,平台年度交易用戶數增長到5.1億。
從行內市場份額看,截至2020年二季度,美團餐飲外賣業務市場份額高達68.2%,遠超同行競爭對手餓了麼25.4%的市場份額,美團的寡頭壟斷地位十分顯著。
而且從數據看,美團從“二選一”中明顯受益。2015年前後美團和餓了麼的市場份額基本五五開,後來美團份額一路高歌猛進,到了2020年Q2其外賣市場份額已超過68%。
美團這麼搞,對手餓了麼肯定不會忍氣吞聲,雙方多次鬧上法庭。
今年2月,浙江金華中院查明美團向商戶推送了部分詆毀餓了麼平台的信息,以及要求“二選一”獨家合作構成不正當競爭,判處美團向餓了麼賠償經濟損失100萬元。
今年4月,江蘇淮安中院認為美團存在調高費率、置休服務、阻礙商戶與其競爭對手“餓了麼”交易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判決美團向餓了麼賠償經濟損失35.2萬元。
所以,美團“二選一”壟斷基本是沒跑了,立案調查後處罰結果不久後也將落地。
美團將被罰多少錢?
最近兩個月,美團就已分別被浙江金華、江蘇淮安的法院判定賠償,但是,這一次性質卻不同。
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反壟斷專業律師魏士廩表示,美團過往受到的是法律訴訟,只需根據其行為造成的損失進行相應賠償。由於在線外賣行業具有較強地域屬性,法院通常將相關市場的界定在具體城市,涉及的金額也非常小。
以金華和淮安的判例來說,法院裁定美團分別賠付100萬元、35.2萬元,區區百萬元便可了事。互聯網領域的“二選一”“獨家交易”行為是《電子商務法》明確規定禁止的,也違反《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以上兩次訴訟,適用的法律都是《反不正當競爭法》。
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劉旭表示,適用《電子商務法》查處“二選一”的案例,往往僅出現在縣市級的執法工作中,處罰力度在5萬到200萬之間;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處罰力度也很弱,難免出現“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情況。
唯有依據《反壟斷法》規定,處罰金額上限是企業上一年度銷售額的10%,才能在罰款金額上產生較大震懾力。
根據《反壟斷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由反壟斷執法機構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上一年度銷售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
根據美團2020年財報顯示,美團2020年營業收入為1147.95億元人民幣。如果美團涉嫌壟斷成立,那麼美團最高將面臨接近115億元的罰款。
而就在兩周前,市場監管總局會同中央網信辦、稅務總局召開互聯網平台企業行政指導會,召集包括美團在內的43家國內頭部互聯網平台參會。會議對於“二選一”的定性措辭強烈,強調該問題尤為突出。
會議指出,強迫實施“二選一”是平台經濟領域資本任性、無序擴張的突出反映,是對市場競爭秩序的公然踐踏和破壞。強迫實施“二選一”行為限制市場競爭,遏制創新發展,損害平台內經營者和消費者利益,危害極大,必須堅決根治。之後,在市場監管總局公布的互聯網企業《依法合規經營承諾》中,美團表示:“不通過不合理限制等措施強制要求商戶‘二選一’。”
“過去中國互聯網基本上處於野蠻生長階段,缺乏有效的規制,所以‘二選一’等行為較為普遍。” 在浙江大學社會治理研究院首席專家方興東看來,美團實施“二選一”沒有阿里“二選一”的壟斷行為那麼廣泛和嚴重,相信它受到的處罰會酌情輕一些。當然,對於美團這樣體量的互聯網巨頭來說,再輕的罰款也將是一個很大的數字。
方興東認為,2020年以來的一系列反壟斷行動,證明互聯網反壟斷不只是針對具體某家互聯網企業,而是針對整個行業的競爭狀況。“法律形成強大的威懾力,讓每個企業都遵紀守法,形成良好的競爭秩序,這正是此輪‘強化反壟斷、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根本目的。”
交銀國際發表報告指出,預料美團的行政處罰款區間介乎40億-120億元人民幣,認為處罰對美團業務運營影響不大,約占2018/19年度外賣業務交易總額(GMV)的1-3%,占淨現金比例3-9%,對2021年虧損率影響2-7%。
報告指出,參考阿里巴巴的案例,認為當局對美團的判定依據有數點,包括美團外賣市場份額;對服務價格及商家流量是否有控制能力;資金及技術能力;商戶對平台依賴程度及是否依賴平台數據導致高昂的遷移成本;新進入者的門檻;是否有二選一等行為證據。
野村表示,就今次對調查事件對美團的潛在影響,美團可能會在調查結束後因違反反壟斷法被定罪;按壟斷法規定,罰款額為對上年度綜合營業額的1%—10%。如果罰款是按上一年銷售額的4%,美團將可能被罰款46億元(約7.06億美元),相當於美團的淨現金餘額為180億美元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