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大类资产配置篇
投资是一种信仰,从知道到相信到信仰,而信仰是桥上的栏杆,走过的时候不用扶,可是没有它会害怕。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顺势而为永远比逆流而上要更加事半功倍。对于普通投资而言,关键是要认清局势,从而更准确的感知机会的存在。
接下来我们为大家献上4月份大类资产配置解析,以便大家更好的认知风险、抓住机会。
PS:结合前几期给大家分享的海外宏观经济以及国内宏观经济一起阅读,效果会更好。
如果您对各类资产的投资逻辑已经比较了解,关注上表分析就足够了。如果您还需要再熟悉一下相应的投资脉络,强烈建议您随着文章慢慢看下去,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1、A股市场—风险偏好与盈利下行博弈加大
对股票市场来说,很多人觉得分析起来一头雾水,今天涨明天跌,捉摸不透,然而任何金融产品的涨跌都可以归结到一个简单的逻辑,进而由简到繁,逐渐展开,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又要回到该简单逻辑上。
就股票来说,我们可以将影响股价的因素归结为三个:盈利、无风险利率、风险溢价(风险偏好)。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不管任何金融产品,我们买的都是对未来可获得现金流的折现,对于股票,其内在价值的形成就未来可以获得的所有收益,按照无风险利率+风险溢价进行折现(不明白的看下图公式)。当然对于股票来说,企业未来可以获得的现金流是很难估计的,因此,下图是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仅具备很强的理论意义。
因此,当市场上有任何的事件发生时,我们都可以往这三个方面去套,比如宏观经济不好了,接下来企业盈利会不好,股价会下跌;比如政府给企业降税了,那么一方面盈利会好转,另一方面风险偏好会上升,则风险溢价(风险溢价是对风险的补偿,风险偏好越高,说明大家越愿意承担风险,则风险溢价就越低)下降,从而股价上升;比如央妈降准降息了,则市场中的钱会增加,钱的供给增加,资金的价格(也就是无风险收益率)就会下降,从而股价上升。
上述的几个分析结论都是假设在其他要素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得出,而现实中,我们不能把这几个要素割裂开,而是要分析三要素的合力大小。
这三个因素中,最核心的是盈利水平,但其他两个也不能忽视,因为在一定的时期次要矛盾也可能会变成主要矛盾,比如15年就是由于央妈多次降息,形成用流动性堆积起来的大水牛,但实际上当时的经济表现并不好。
接下来咱们就用这个方法来分析一下目前的A股市场。
盈利:从宏观大环境来看,19年经济下行压力会继续增大,虽然1-2月的投资以及消费数据没有明显下滑,但领先指标疲态已经出现,出口、PMI以及工业增加值均回落明显,接下来,经济仍将呈现出较为疲弱的状态。从A股市场盈利来看,目前年报正在密集披露期,从已披露的企业来看,多数企业盈利下行,A股市场整体盈利将延续下滑。因此,从盈利端来看,A股暂不具备盈利支撑。
无风险利率:18年至今,为了对冲经济下行以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央妈一直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接下来,为了稳经济,央行肯定会继续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货币政策描述去掉了“保持中性”,仅留下“松紧适度”,就可以看出中央的态度,19年大概率仍会降准,甚至有降息的可能,无风险收益率继续下行。
当前的关键问题是,很多流动性都堆积在了银行体系的内部,后期重点在于如何疏通货币的传导,让流动性更精准的进入到中小以及民营企业中。政府工作报告表示,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要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匹配,不会搞大水漫灌。
因此,央妈更多的是保持流动性适度,降低资金成本,而不会大水漫灌,因此,无风险利率继续下跌,但不会大跌。
风险溢价:今年以来,A股市场涨幅冠绝全球,主要推动力就是风险偏好的提升,包括,美联储鸽派带动全球股市回暖、贸易战问题缓和、科创板与监管换人催生游资炒作、政策利好带动乐观情绪等等。
目前来看,市场经历了快速上涨,利好预期逐渐消化,在经济数据以及盈利数据不好的情况下,市场可能回重新回到基本面上,焦虑情绪会加剧。
因此,盈利下行是大概率事件,后续要继续跟踪各项经济数据的情况,以判断经济好转的信号;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下,无风险收益将继续下行,但不会大水漫灌;风险偏好经历了股市快速上涨,在利好消化之后,市场焦虑情绪升温。整体来看,短期A股市场大概率会震荡甚至下行,投资性价比降低,但待基本面好转的先行信号出现,反弹会更持久和具备支撑,大概率在三季度。
2、债券市场--增配长久期国债与高等级信用债
相比于股市,债市大家可能就更陌生了,但是分析原理是一样的,债券的价格就是把未来可以获得的现金流进行折现,债券的现金流是票面利息以及面值(这两部分是固定的),因此,债券的价格和利率是成反比的。
对于利率债(国债、国开债等国家信用背书的债券)来说,只要分析利率的走势就可以了,而对于信用债而言,还需要分析信用风险(信用债利率=无风险利率+信用利差,其中信用利差包括: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低等级债的信用风险更大,经济不好时,流动性也越差。
接下来咱们就用这个方法来分析一下目前的债券市场。
首先,股票部分已经提到,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无风险收益率是大概率下行的,因此,宏观环境为债市构建了一定的安全边际,债券市场仍然可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券种呢?利率债还是信用债?长久期还是短久期?高等级还是低等级?
利率债(选择长期还是短期?):在经历了央妈多次降准之后,短端的国债收益率快速下行,期限利差持续扩大,而期限利差扩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开始收窄,这时长端利率大概率相比短端下降更具优势,而目前期限利差已经开始收窄,接下来仍有空间,因此,目前来看长久期利率债更具备投资价值。
PS:期限利差指的是长端利率减去短端利率的差,而货币政策最先作用的就是短端,长端利率虽然也有反映,但相对滞后,没有短端迅速,期限利差用来分析长久期债和短久期债的相对优势。
信用债(选择高等级还是低等级?),目前实体经济仍然承压,民营企业以及小微企业仍面临较大的融资困难,虽然各项利好政策频出,但仍需要时间传导。从信用利差来看,低等级信用利差在仍处高位,说明低等级信用债流动性仍较弱,在实体经济好转之前,建议仍将配置重心放在短久期高等级信用债。
PS:信用利差指的是低等级信用债利率减去高等级信用债利率的差,经济好,流动性好,则信用利差会收窄,而经济差,信用风险高的时候,投资者会避免低等级的债券,信用利差会扩大。
因此,在实体经济承压,货币宽松依旧的背景下,无风险利率仍将走低,利好债券。对于利率债而言,从期限利差看,目前短端压缩较多,在利率大概率继续下行情形下,利率债长端配置价值显现。从信用利差来看,低等级信用利差仍在扩大,在实体经济好转之前,建议仍将配置重心放在短久期高等级信用债。
3、美股市场--美股估值压力加大 收益风险比变弱
对于美股而言,分析时也要从盈利、利率、风险溢价出发。
盈利:从经济增长来看,近期经济数据表明,美国经济加速放缓,在三月份的议息会议上,美国下调2019和2020年的经济增长预期,承认美国经济活动放缓,并称家庭支出和企业固定投资的增速集体放缓,这将会显著的影响美国的企业盈利,19年美国业绩存在负增长的风险,市场预期差可能会下修。而三月到四月将是美股一季报的预告、公布时期,届时美股业绩大概率面临回调压力。
利率:3月份的议息会议美联储释放出超于预期的鸽派信号,联储官员预期2019年不加息,而去年12月还预期加息两次,并且表示9月30日后停止缩表。因此,美国的无风险利率大概率继续下行。
风险溢价:今年以来,美股也经历了快速的反弹,目前点位接近前期高点,本轮反弹源于鸽派预期以及风险偏好提升带来的估值上涨,但是盈利贡献基本为0。目前全球经济下行,美国的长短期利差出现倒挂,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股市的恐慌,接下来风险偏好可能会下行。
总之, 在看不到基本面明显改善但估值又已得到相对充分修复的背景下,美股短期性价比有所降低,投资者要注意防范风险。
4、香港市场—具备估值优势 短期波动难免
对于香港市场来说,目前港股和A股的相关性要远远大于美股,再加上港股的企业盈利也和内地的经济环境相关性很大,因此A股对港股影响较大。另外港币和美元为联系汇率,美国的流动性会影响到港币,进行影响港股。
接下来具体分析以下港股市场:
今年以来,港股跟随美股以及A股实现反弹,目前恒指PE(TTM)10.86倍,估值仍处于历史低位水平,仍具备估值优势。但接下来,A股以及美股的波动会加大,港股也很难独善其身,因此,短期内仍需要保持谨慎。
5、黄金市场—仍具备配置价值
投资者对黄金的投资,更多来源于对突发事件的避险情绪分析,而实际上,黄金本质上是货币,而货币的定价依据为利率,因此分析黄金的时候要着重分析利率的走势;另一方面,持有黄金是不会生息的,其他美元资产的收益率越低,持有黄金的机会成本的机会成本越低,黄金的配置价值越凸显。那么机会成本用什么衡量呢?我们用十年期美债实际收益率,因为黄金具备抗通胀功能,所以用的剔除了通胀的实际收益率,而实际收益率=名义收益率-通货膨胀率,因此,所有影响名义收益率以及通货膨胀率的因素都会影响实际收益率,进而影响金价走势。
另外,黄金具备避险功能,避险情绪的上升会带来短期上涨,风险事件一般持续性较弱,只会影响节奏,但不会影响趋势。
接下来我们分析黄金未来的走势:
因为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胀率,从名义利率来看,3月份的议息会议,美联储释放出超预期的鸽派言论,并且下调了19年以及20年的经济预期,承认美国经济放缓,因此,接下来美国的名义收益率大概率继续下行。
CPI方面,油价和薪资是重点对象,年初以来,油价下行趋势有所缓解,但受之前的高基数影响,仍呈现回落,而薪资的稳定使得核心CPI保持稳定。
整体来看,通胀压力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现在影响真实收益率的主要矛盾在美国的经济走势。在美国经济增速放缓,美国名义收益率走弱,加息节奏放缓,通胀不具备大幅波动的条件下,真实收益率迎来下行趋势,黄金仍有上涨空间。
因此,建议增配黄金,同时继续关注美联储的加息动态以及美国的经济数据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