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切換

FX168財經網>政經>正文

中國病毒學專家:降級新冠疫情管理逐漸具備流行病學條件

文 / TIER 來源:FX168

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近日,中國多地調整優化防疫政策,以方便居民的出行和生活。政策的“松綁”趨勢引發了公眾對新冠肺炎防控管理級別的討論。中國病毒學家常榮山表示,對新冠疫情采取乙類管理的流行病學條件逐漸具備,但脆弱人群新冠疫苗接種等社會治理準備仍待提高。

路透社日前引述消息表示,中國可能最快於明年1月將新冠病毒的管理級別,從現行最高級別的甲類傳染病降級到較不嚴格的乙類傳染病。

《每日經濟新聞》12月6日報道稱,新冠屬於乙類傳染病,但基於對病源、流行病學、臨床特征等認識,2020年1月中國國家衛健委公布,對新冠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中國病毒學專家常榮山受訪時表示,奧密克戎病毒變異毒株傳播性強、致死率低已有豐富數據支持,但如果考慮降低新冠的管理標準,民眾特別是脆弱人群的基礎免疫、加強免疫是否紮實,管理標準調整後社會資源能否合理分配,以及公眾“健康第一責任人”意識的培養都很重要。

根據常榮山的理解,甲類管理和乙類管理標準截然不同,分別是前置和後置的傳染病防治。甲類管理以強制為主,比如,根據《傳染病法》,“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決定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甲類傳染病疫區實施封鎖”,通過常態化檢測,篩出已經感染了新冠病毒的患者,並通過限制其密切接觸者的活動範圍力求實現“動態清零”,把新冠疫情的苗頭在疫區內徹底“撲滅”,然後解除封鎖。這就是目前國內的疫情防控舉措,也是對新冠疫情進行甲類管控的對應產物。

乙類傳染病的管理以主動為主,主要由公眾主動接受檢測,防控目標不是“撲滅”疫情而是防止乙類傳染病疾病的進一步發展。

報道指出,目前無症狀感染者與輕症患者占的比重越來越大,調整管理級別的風險逐漸降低。今年以來多位公共衛生學專家已經公開呼籲探討新冠可持續的防控模式,主要由於病毒株的致病力減弱,在全國已經完成基礎免疫的條件下,按乙類管理的條件正逐漸成熟。

不過,數據顯示,截至11月28日,中國80歲以上老年人中有2742.6萬人接種了新冠病毒疫苗。其中,完成全程接種2356.3萬人,完成加強免疫接種1445.6萬人,分別占80歲以上人口的65.8%和40.37%。其餘沒有接種新冠疫苗的老年人既是發展成新冠重症的高危人群,也是調低新冠肺炎管理標準的潛在問題。

連日來,中國多地對於新冠肺炎的防控措施進行了密集調整,包括取消嚴格的核酸碼檢驗,減少核酸頻次,縮小高風險劃定範圍,符合條件的密接和特殊情況的確診病例居家等措施。

11月30日和12月1日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接連兩天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座談會,聽取對優化完善防控措施的意見建議,並強調“奧密克戎病毒致病力在減弱”。與此同時,不少地方也在進一步優化和完善防控措施。

據第一財經12月4日報道,自2020年初開始實施的嚴格的傳染病甲類防控措施,正在松綁。對照傳染病防治的要求,當前的防控措施,也正體現出乙類管理的特征。一位傳染病專家對第一財經表示:“傳染病管理模式的主要依據來自於傳染病的傳染性和致病力。”

這位專家指出,對於致病力強、病死率高且傳染性強的傳染病,一般歸為甲類或者乙類甲級管理,管控措施一般是采取強制性隔離、疫區封鎖等;對於發病率較高,引起高病死率,但傳播能力有限,對社會造成一定危害,會歸為乙類;對於傳染強、致病力弱、病死率低的傳染病,一般歸為丙類。

但隨着新冠病毒的不斷變異,當前在全球流行的奧密克戎變異毒株,其臨床特點也逐步被認知,眾多科學研究以及真實世界的數據顯示,其傳染性逐步增強,但其致病力及病死率降低。也因此,其管理級別又必須要重新考量。

從目前新冠病毒的流行病特征來看,上述傳染病專家表示,很多地方顯示超95%以上的感染者為無症狀和輕症,病死率很低,在這樣的情況下,繼續按照甲類管理顯然不符合科學,所以,新冠回歸乙類管理甚至降級為丙類,都將成為可能。

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學專家李蘭娟在今年8月接受專訪時曾表示,被官方歸類為乙類傳染病、但按規格較高的甲類管理的新冠肺炎,未來在合適、不造成嚴重損害時,將回歸乙類傳染病管理。

極目新聞報導,李蘭娟在8月20日播出的影音專訪時說,新冠肺炎並不是甲類傳染病,而是乙類傳染病,只是按照甲類傳染病管理。今後當它“不造成嚴重損害”的時候,相信以後慢慢地會回歸到乙類傳染病管理。

分享
掌握最新全球資訊,下載FX168財經APP

相關文章

48小時/周排行

最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