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简切换

FX168财经网>政经>正文

中国三天内痛失七位两院院士!多地预测疫情高峰即将到来

文 / 夏洛特 来源:FX168

据光明网消息,土木工程与结构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龙驭球,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公开资料显示,龙驭球,1926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安化县。1948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助理研究员、助教、讲师、教授。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龙驭球长期从事结构力学、有限元法、能量原理、壳体结构的教学科研工作。在有限元与变分原理方面,取得多项国内外首创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工程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卢强,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公开资料显示,卢强,1936年5月19日生于安徽无为。1964年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1月起任清华大学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曾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电力大系统灾变防治"首席科学家。

卢强是中国电力系统线性最优控制和非线性最优控制学科体系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提出并组织了世界上第一座无补燃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系统的研发。

生态学和森林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3日逝世,享年90岁。

公开资料显示,李文华,1932年1月出生于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1949年至1953年就读于北京林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前身),1957年至1961年赴苏联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留学,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曾任职于北京林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等单位。

李文华开拓了我国森林生物生产力的研究,并率先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生物量的制图上;参与领导了第一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提出了青藏高原森林地理分布基本规律。此外,作为最早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科学家,他开辟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农业生态工程实践,提出了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体系与应用模式;开拓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促进了中国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曾在多个国际计划中任职,领导了多项大型国际生态学研究,创建了全球生态技术网络。

著名药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蒋华良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3日15点54分在上海逝世,终年57岁。

蒋华良先生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肩负重任、攻艰克难,把全部精力奉献于药物科学基础研究和新药发现,积极推动中国药物科学发展。他一生潜心科学、求实创新、奖掖后学,为创新药物研发和药学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

至此,中国今年已痛别48位两院院士——作为国家分别在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方面设立的最高学术称号,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均为终身荣誉,并称“两院院士”。

他们分别是:

1月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无党派人士、精密机床设计及工艺专家、原机械工业部(局)科技委员会高级工程师徐性初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1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专家、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研究员潘自强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1月2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矿冶学家、昆明理工大学教授戴永年在昆明逝世,享年92岁。

1月3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农业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朱兆良在南京逝世,享年90岁。

3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核技术应用专家、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院原研究员毛用泽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3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电磁场理论与天线技术专家、原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二研究院二十三所副所长陈敬熊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3月2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海洋学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文圣常在青岛逝世,享年100岁。

3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动物营养学家张子仪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4月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工专家、天津大学教授余国琮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

4月1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焊接专家潘际銮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4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李三立在北京去世,享年87岁。

5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庄巧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5岁。

5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动力学家、哈尔滨工业大学原校长黄文虎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6岁。

5月3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坦克车辆设计专家王哲荣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6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家、东华大学教授周勤之在上海逝世,享年95岁。

6月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感光材料专家、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首席专家、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邹竞在天津逝世,享年86岁。

6月1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化学动力学家、矿床地球化学家、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於崇文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6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半导体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研究员梁骏吾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7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晶体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范海福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7月1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发光学家徐叙瑢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7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风景园林学家、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孟兆祯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7月1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

7月2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属物理学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张兴钤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8月2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医学工程学家(医学电子学)、复旦大学首席教授王威琪在上海逝世,享年83岁。

9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变压器制造专家、沈阳工业大学教授朱英浩在沈阳逝世,享年93岁。

9月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成形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德群在武汉逝世,享年78岁。

9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采矿工程专家、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钱鸣高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9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力学专家张佑启在香港逝世,享年88岁。

9月2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病理学和肿瘤分子生物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顾健人在上海逝世,享年90岁。

10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子生物学专家王琳芳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10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与药物化学专家陈冀胜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10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电专家、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原水电部部长钱正英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10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学家、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彭一刚在天津逝世,享年90岁。

11月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解思深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11月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智能制造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杨叔子在武汉逝世,享年89岁。

11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唐有祺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1月1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分类学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文采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沈其韩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12月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力学家、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教授黄克智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12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光纤通信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梓森在武汉逝世,享年91岁。

12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汤鸿霄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12月2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激光技术专家赵伊君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12月2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稀土冶金专家张国成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12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学专家顾真安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12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工程与结构力学专家龙驭球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12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工程专家卢强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12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学和森林学家李文华逝世,享年90岁。

12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原所长蒋华良在上海逝世,享年57岁。

多地:疫情高峰即将到来!预计集中在这段时间

12月23日,海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综合组副组长、医疗救治组副组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李文秀介绍,当前,海南省疫情处于快速“爬坡”阶段,预计可能很快迎来高峰期。

经数据模型预测,海南省新冠感染人数将呈指数增长,预计在维持当前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全省单日新增阳性感染者数量将快速增长。随着元旦、春节假期的来临,以及海南省候鸟人群的激增,一定程度上会促进疫情传播。同时随着学校放假、春节假期城市务工返乡人员增多,人员流动性大,农村地区疫情快速上升风险增高。

江西:省内尚未发现新变异分支,疫情高峰即将到来

12月23日,江西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第三十八场)在南昌召开。

据“江西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预测江西省第一波疫情将于2023年1月上旬达到感染高峰,2023年3月上旬转入低水平流行,疫情持续3个月左右时间,届时累计感染率接近80%。预计多数地区将在一周左右陆续进入疫情高峰期。

青岛:正处于高峰来临前的快速传播阶段

12月23日,青岛市卫生健康委主任薄涛介绍,当前青岛的新冠感染发病高峰期还未到来,正处于高峰来临前的快速传播阶段。

按照监测数据推测,青岛目前每日新增感染量为49万人-53万人,明后天会在此基础上以10%增速增加。目前青岛已建立并完善分级分类诊疗体系,构筑了医疗救治三道防线。

安徽:预计大部分地区月底前达到疫情高峰,维持两三天后下降

“预计我省大部分地区将在月底前达到疫情高峰,在高位维持两三天后进入下降通道。”安徽省12月23日举行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省卫健委主任陶仪声透露,部分人口密度大、人员流动性大的地区达峰可能比预测时间提前,如合肥市可能在25-26日左右达到高峰。

与此前的预测相比,最新判断的疫情达峰时间有所提前。21日,该省疾控中心主任刘志荣在发布会上回答提问时表示,根据新冠病毒传播规律和相关模型测算结果,未来一段时间疫情将继续加速上升,安徽省预计在本月底或下月初迎来第一波高峰,主要在城市地区;伴随春节前人口流动,疫情将从城市地区向农村地区传播,可能迎来第二波高峰。

成都:当前正经历一波疫情高峰,市民争取不感染或晚感染

12月22日,成都市卫健委副主任黄辉通报:在全面贯彻落实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措施和“新十条”过程中,成都市疫情防控工作已进入新的阶段,“保健康,防重症”成为防控工作的主要内容。

黄辉通报:当前,成都市正经历一波疫情高峰,一部分市民感染后已康复返岗,也有部分市民正在治疗或隔离,在此衷心祝愿感染过程中的市民朋友早日康复,也希望大家继续做好个人防护,没感染的争取不感染或者晚感染。

除此之外,广州等多地此前预测疫情高峰时间,均集中在明年1月份。

分享
掌握最新全球资讯,下载FX168财经APP

相关文章

48小时/周排行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