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北美)訊 魯鎮的酒館里有兩類顧客。學者們坐在里面,穿着標誌着他們知識分子地位的長袍,啜飲着葡萄酒。工人們穿着短袍子,在外面喝着便宜的酒。只有一個顧客穿着長袍站在外面:孔乙己,一個可憐的學者變成了乞丐。他被其他顧客嘲笑,因為他窮,卻堅持自己博學的形象。他們嘲笑他背誦古典詩歌的方式,並試圖教孩子們如何寫晦澀的漢字。離開酒館後,孔乙己偷了東西,作為懲罰他遭到了毆打。然而,他還是爬到了酒吧,這導致了更多的嘲笑。當他消失時,人們認為他已經死了。
孔乙己的故事寫於1918年,作者是中國著名諷刺作家魯迅。但今天,這句話卻被與孔乙己有關的中國年輕人引用。預計今年將有創紀錄的1160萬人從大學畢業。許多人將找不到工作。16至24歲城鎮居民的失業率接近20%。中國人民大學編制的衡量勞動力市場競爭的CIER指數顯示,大學畢業生數量與就業崗位數量之間存在巨大差距(見下圖)。“畢業意味着失業”這句話如今在網上很常見,關於孔乙己的表情包也很常見。
(圖源:經濟學人)
這惹惱了當局,他們認為今天的年輕人應該從魯迅的故事中吸取不同的教訓。中國官方電視台中央電視台(CCTV)網站上的一篇評論文章稱,孔乙己本可以通過努力工作來改善自己的命運,但他太自命不凡,不敢走下知識分子神壇。言外之意是,孔乙己應為自己的苦難負責——就像今天的年輕人一樣,他們的學位就像孔乙己的長袍一樣,令他們過於傲慢和懶惰,不願從事低技能的工作。
政府及其支持者對他們認為是反孔乙己的年輕人大加讚揚。共青團最近特別報道了一位來自江蘇的名叫魏巧的年輕女子。共青團表示,年輕人應該學會“卷起褲子,走進田野”。同樣,官方媒體報道了一位年輕的大學畢業生黃女士,她在河南省以收集垃圾回收為生。黃女士在視頻中說,辦公室工作很無聊。“我們不應該被我們的教育程度所束縛。”
中國網民嘲笑了這些報道。“為什麼我們不都停止上學,去工廠擰螺絲,節省我們15年的努力?”一位微博用戶問道。“我的父母一輩子都在工廠工作,攢錢給我買了這件學者袍。我怎麼把它取下來?”另一個問道。一位年輕的視頻博主開玩笑說,國家期望年輕人擁有無限的積極性。在一個關於“陽光開朗孔乙己”的諷刺音樂視頻中,他唱道:“我上學是為了幫助中國崛起,而不是當快遞員。”在遭到審查之前,該視頻的觀看量已達到300萬次。
在最近的一次論壇上,小說家餘華被問及對這一切的看法。餘華說,問題不在於學者的袍子,而在於工作崗位的短缺。他補充說,他認識一家出版商,他貼出的六個職位空缺收到了6000多份申請。他說,唯一的解決辦法是尋求經濟增長,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今年第一季,中國GDP增速快於預期。但是對於畢業生來說,疲軟的勞動力市場以及關於孔乙己的回憶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
孔乙己為什麼回來了?為什麼是現在?
3月和4月是中國的招聘季節,通常被稱為“金三銀四”。去年,創紀錄的1076萬大學畢業生“步入社會”。今年,在持續的就業短缺中,前所未有的1160萬“高素質”年輕人面臨着就業機會的缺乏,他們努力尋找一份體面的工作,但最終卻在“零工經濟中做着繁重的輪班工作”。
據報道,由於找不到適合自己大學學曆的工作,一名失業畢業生在一條已被刪除的微博中抱怨說,他像魯迅筆下的孔乙己一樣,被困在了學術的神壇上。
3月中旬,隨着這篇微博在小紅書、豆瓣、抖音、微信等社交媒體平台上瘋傳,一個新的詞匯“孔乙己文學”誕生了。
在魯迅看來,短篇小說《孔乙己》中穿孔身的“長衫”是中國封建社會弊病的象征。
“孔乙己陷入困境的原因不是因為他的學習,而是因為他不願意通過勞動來改變他的處境,”中央電視台和團委的帖子說。然而,這似乎立即引發了進一步的反彈。
最令當局擔憂的是中國宣傳機器與數百萬年輕網民之間的網絡對抗越來越多地將主流媒體和學術界吸引到有爭議的“孔乙己”辯論中。
長期從事農村教育研究的王丹教授在上周的一篇署名文章中質疑當今中國的教育體制:“一個人應該接受什麼樣的教育,才能不成為孔乙己?”
重要的是,上海的半私營但由國家控制的出版物《澎湃新聞》是第一家挑戰黨的宣傳機構的主流媒體。該報在中國精通網絡的城市知識分子中廣泛閱讀。《澎湃新聞》強調了失業青年的困境,稱“孔乙己文學”是一種“充滿焦慮的表達,是對生活狀態的正常情感反映”。
另一方面,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姚洋在接受《觀察網》采訪時指出,“孔乙己文學”現象並不僅限於中國,“孔乙己文學風潮興起背後的一個關鍵因素是高校文科招生的大幅增加。”沒有太多的工作適合這樣的畢業生。”
最後,盡管共青團和中央電視台的聯合社交帖子引起了強烈反對,盡管部分官方媒體繼續指責年輕人不放棄“長禮服”,但許多在線評論員和專欄文章並沒有停下來發表意見。正如一位年輕的畢業生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發布的那樣:“年輕人不傻,每個人都很清楚國家媒體有自己的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