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中國民眾面對加息壓力下,紛紛搶着提前償還房貸,加劇金融機構經營壓力。A股上市銀行2022年年報已於4月底全部出爐,數據顯示,全國銀行壞賬率飆升,且有5家中型銀行房貸餘額下降。專家示警,盡管中國系統性金融危機尚未出現,但國際金融市場的風險傳導效應不容忽視。
根據統計,在處於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第一檔和第二檔共計19家A股上市銀行中,2022年有5家銀行的個人住房貸款餘額相較2021年末出現下降。同時,在披露個人房貸資產品質的上市銀行中,不良率全部上升,但從絕對值來看仍屬風險可控。
這19家上市銀行包括第一檔中資大型銀行中的工行、建行、農行、中行、交行、郵儲銀行;第二檔17家中資中型銀行的13家,分別為10家上市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即招行、浦發、興業、中信、民生、光大、平安、華夏、渤海、浙商,以及北京銀行、上海銀行、江蘇銀行。
國有大行依舊是房貸市場的發放主力軍,2022年全年,工、農、中、建、交、郵儲銀行的個人住房貸款合計增加4049億元人民幣,相比2021年全年24843億元的合計新增規模,明顯大幅縮水。此外,2022年下半年,六大行的房貸新增規模陷入停滯。
工商時報指出,13家上市中型銀行中,2022年有5家出現了個人住房貸款餘額下降,分別是興業銀行、浦發銀行、民生銀行、北京銀行和渤海銀行。
另值得關注的是,從資產品質上看,在銀行披露的數據中,不論是國有大行還是中型銀行,個人住房貸款的不良率全部出現上升。
惠譽評級的亞太金融機構董事Elaine Xu表示:“由於抵押貸款重新定價以降低利率和持續的存款競爭,以及降低借款人成本的持續政策,尤其是針對微型和小型企業的持續指令,中國銀行可能會看到淨利息收益率(NIM)面臨進一步壓力。”
“住宅抵押貸款和房地產開發貸款的需求仍然疲軟,應該會對整體貸款增長和淨息差構成壓力,”徐補充道。
雖然中國不良貸款(NPL)似乎很穩定,但分析師表示該比率可能會在稍後達到頂峰。“我們預計中國房地產不良貸款將在2024年達到頂峰,因為複蘇過程需要時間,尤其是在中國二三線城市,”標普全球評級總監Ming Tan表示。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理事長汪泓表示,系統性金融危機尚未出現,但國際金融市場的風險傳導效應不容忽視,值得中國相關市場警惕。
他說道:“今年3月以來,美國矽谷銀行、瑞士信貸相繼爆雷,歐美央行不斷加息的負面效應顯現,流動性危機充斥全球市場。”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院長、中國工商銀行原董事長薑建清回顧了矽谷銀行破產事件始末,從銀行資產負債的角度對當前中國金融危機的現狀和未來趨勢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在中國的金融體系中,銀行仍起主導作用,銀行資產以信貸為主,導致中國系統性金融危機主要表現為信貸風險。
“受全球信貸寬松政策和低利率政策影響,銀行業利差收窄,盈利下降不可避免,將導致撥備能力與風險敞口失衡。同時,在資本市場,中國銀行業的市淨率極低,這影響了資本募集能力,必須依賴自身盈利來補充資本。”薑建清說。
他繼續補充,風險管理是長期動態的過程,隨着中國經濟進入動力轉換的新階段,中國銀行業風控面臨新的挑戰。
但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表示,中國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繼續保持審慎的良好狀態,既不要過度寬松,也不宜過度收緊,持續有效地把握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