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投資者尋找經濟和地緣政治風險較小的替代市場,全球資本流動正從中國轉向印度和越南等其他亞洲新興市場,據日經。
自2017年以來,過去一年流入除中國以外的亞洲新興市場股票的外資,首次超過了通過 "滬港通 "計劃淨買入的中國大陸股票。過去12個月,流入亞洲(不包括中國)新興市場的外資淨流入超過410億美元,超過了通過滬港通”(Stock Connect)交易機制流入中國內地股市的約330億美元淨流入。
專門針對非中國經濟體的投資基金,正以創紀錄的速度湧現。
高盛亞太股票策略師蘇尼爾·庫爾寫道:"在過去四個月里,中國以外地區的外國買盤強勁回升"。
中國經濟疫情後緩慢複蘇,房地產低迷和青年高失業率阻礙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但增長乏力並不是唯一的問題。
日本皮克泰資產管理公司(Pictet Asset Management)高級研究員松本浩說,美國和歐洲的投資者擔心潛在的台灣衝突會帶來影響。他說:"人們擔心資產會被凍結或難以出售,就像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發生的情況一樣。直接投資中國大陸股票風險很大。"
除此之外,中國的人權問題也一直備受關注。
金融時報報道說,美國銀行最新的亞洲基金經理調查也反映出,投資者對中國的情緒不斷惡化。調查顯示,約260名受訪者(管理的資產總額超過6500億美元)中,略多數人減持了他們在中國的減持頭寸。
機構投資者通常使用 MSCI 新興市場指數作為基準。在這個指數中,中國大陸市場的權重最大,約為 30%,幾乎是排名第二的台灣市場 16% 的兩倍。
對剔除中國的新興市場基金的需求日益增長,這與三十年前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後,"除日本外 "成為亞洲投資常見主題的情況如出一轍。
根據晨星的數據,2022 年有八只交易所交易基金和投資信托基金的名稱中含有 "不含中國 "的字樣,比 2021 年的三只有所增加,創下曆史新高。今年迄今已有四只。
貝萊德的iShares MSCI新興市場(不含中國)ETF的淨資產在兩年半內增長了10倍多,達到50億美元。哥倫比亞Threadneedle投資公司的哥倫比亞新興市場核心(不含中國)ETF,在截至7月14日的五天內創下迄今最大單周流入量,達到2700萬美元。
自2022年底以來,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新興市場指數(上漲了9%,而除中國外的指數則上漲了14%。由中國主要股票組成的滬深 300 指數僅上漲了 3%。
投資者正把印度作為另一個投資目的地。印度基準 Sensex 指數自 4 月份以來一路飆升,目前正徘徊在創紀錄的水平。2023 年迄今為止,共有 128 億美元的外國資本流入印度股市,超過了台灣和韓國,盡管這兩個國家的市場受到半導體的提振。
印度的部分吸引力在於,在不斷擴大的中產階級的推動下,國內需求有望不斷增長。聯合國的數據顯示,印度的人口在今年年中將超過中國,達到約 14.3 億,而且預計這一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投資者還預計,大型跨國公司將把制造業從中國轉移到印度。美國芯片制造商AMD周五表示,計劃在五年內在印度投資 4 億美元,包括新建一個公司最大的設計中心。
資金也在流入越南,MSCI將越南視為 "前沿市場",基準 VN-Index 指數今年躍升了 20%。
東京 Aizawa Securities 的赤松市日郎 說:"越南勞動力成本低,政局穩定,因此有很多人把越南作為替代中國的新制造中心和投資目的地。"
LG 集團旗下的韓國電子零件制造商 LG Innotek 將投資 10 億美元,在越南海防市擴大攝像頭模塊的生產。
對更多外國直接投資的預期,提振了工業園區開發商 Kinhbac City Development Holding 和 Long Hau 的股價,自去年年底以來,這兩家公司的股價分別上漲了 36% 和 31%。Fecon 是一家專門從事地基工程和地下建築的基礎設施公司,其股價已飆升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