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北美)訊 中國7月份進出口下降速度遠快於預期,因需求疲軟威脅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複蘇前景,加大了當局釋放新刺激措施以穩定增長的壓力。
嚴峻的貿易數據強化了人們對第三季度經濟活動可能進一步放緩的預期,建築業、制造業和服務業活動、外國直接投資和工業利潤均減弱。
周二(8月8日),海關數據顯示,中國7月份進口同比下降12.4%,低於路透調查預測的5%降幅,6 月份下降6.8%。與此同時,出口萎縮14.5%,降幅大於預期的12.5%和上個月的12.4%。
出口下降速度是自2020年初疫情爆發以來最快,進口降幅也是今年1月以來最大,當時新冠病毒感染導致商店和工廠關閉。
分析師表示,雖然進口價值疲軟反映了需求疲軟,但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也加劇了整體跌幅。
凱投宏觀中國經濟主管Julian Evans-Pritchard表示:“大多數出口訂單指標都表明,外國需求的下降幅度比迄今為止海關數據所反映的要大得多。”“發達經濟體消費者支出的近期前景仍然充滿挑戰,許多經濟體今年晚些時候仍面臨經濟衰退的風險,盡管是溫和的衰退。”
數據公布後,人民幣觸及三周低點,亞洲股市以及被視為中國經濟增長代表的澳元和新西蘭元均走軟。
額外的痛苦
由於國內外需求減弱,中國經濟第二季度增長乏力,促使政府承諾進一步的政策支持,分析師也下調了今年的增長預期。
惠譽表示,盡管第二季度貨物吞吐量同比增長10%,第一季度增長8%,但中國上半年出口額同比下降5%。
經濟學人智庫高級經濟學家徐天辰解釋說,總體進口數據低於預期,因為“經濟學家可能誤解了大宗商品的價格因素,而大宗商品在中國進口中占主導地位”。
他說:“例如,中國正在以較低的價格進口更多的石油,導致7月份原油數量加速,但進口額放緩。谷物和大豆也有類似的邏輯。”
7月份運往全球最大石油進口國的原油出貨量較去年同期增長17%,但環比下降18.8%,創1月份以來日最低水平,而7月份大豆進口量較去年同期猛增23.5 %。
中國商品對美國的出口同比下降了23.1%,對歐盟的出口下降了20.6%。
韓國對中國的出口(中國對全球商品需求的領先指標)7月份同比下降25.1%,為三個月來的最大降幅。
中國正在尋找刺激國內消費的方法,同時又不過度放松貨幣政策,以免引發大規模資本外流。
國家規劃者上周表示,刺激措施即將出台,但迄今為止,投資者對擴大汽車、房地產和服務業消費的提議並不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