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據英國《金融時報》8月6日報道,中國政府正向國內知名經濟學家施壓,要求他們避免討論通貨緊縮等負面趨勢。目前人們越來越擔心,中國政府是否有能力提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疲弱的複蘇。
多名國內券商分析師、頂尖大學以及國有智庫的研究人員表示,監管機構、雇主甚至國內媒體都指示他們,要避免對從擔心資本外逃到價格走軟等話題發表負面言論。
七位知名經濟學家告訴英國《金融時報》,他們的雇主告訴他們,一些話題是禁止公開討論的。中國證監會指責券商分析師誇大了中國經濟面臨的風險。中國經濟正遭受消費者需求疲軟、出口下降和房地產行業不景氣的影響。
兩名智庫學者和兩名券商經濟學家均擔任政府顧問。他們表示,為了增加公眾的信心,面臨着積極報道經濟新聞的壓力。
中國央行的一位顧問表示:“監管機構不希望在公開場合聽到有關經濟的負面評論。他們希望我們從積極的角度來解讀壞消息。”
分析師表示,經濟研究專業人士日益加強的自我審查突顯出北京方面控制信息流動的努力。在一個難以獲得可靠數據的市場中,投資者往往依賴這些專業人士。
香港東方資本研究公司(Orient Capital Research)董事總經理Andrew Collier表示:“經濟放緩會讓任何國家感到擔憂,而中國總是喜歡在世界面前擺出一副勇敢的面孔,其領導層特別注重形象。把這三個因素放在一起,就會形成一個非常不透明的經濟。”
在對經濟評論進行限制之前,一系列令人失望的數據破壞了投資者信心,阻礙了北京方面刺激疫情後強勁反彈的努力。
中國第二季國內生產總值(GDP)僅較前一季度增長0.8%。上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承認,經濟複蘇正在“曲折推進”。
但《金融時報》指出,在北京方面試圖通過有限的刺激措施恢複信心之際,某些話題是禁忌,比如通貨緊縮。
自去年10月以來,中國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已連續8個月下降,而6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通脹降至兩年低點,同比零增長。花旗集團(Citigroup)分析師表示,由於消費者需求疲弱,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成本的核心商品價格已進入“通縮區域”。
然而,中國官方統計局和央行的高級官員已經排除通緊的可能性。中國國家統計局發言人付淩暉上月表示:“總的來看,中國經濟目前不存在通貨緊縮的現象,下階段也不會出現通貨緊縮。”
付淩暉指出,盡管價格目前是階段性處於低位,從經濟增長、貨幣供應這些相關指標看,中國的經濟都不符合通貨緊縮的條件。
一家大型金融機構駐上海的經濟學家表示,地方電視台已明確表示,只允許發表正面評論。這位經濟學家表示:“去年談論通貨緊縮或其他經濟風險是沒有問題的。現在這樣的評論根本不會出現在電視上,即使我在預先錄制的采訪中說了這些話。”
一些分析人士表示,北京方面正尋求加強對負面評論的控制,以提振信心。信心對於啟動經濟複蘇至關重要,但目前仍供不應求。恒生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王丹:“在拯救中國經濟方面,信心比政府刺激發揮的作用更大。”
今年6月,深圳證監局向總部位於深圳的券商招商證券發出警告信,指責其在2月份的一份報告中未能進行“嚴格分析”。該報告以周期性模式為理由,預測中國股市將在未來幾年失去動力。
《金融時報》稱,這種壓力促使許多經濟學家在研究報告和投資者電話會議中避免觸及敏感話題,或使用“通脹低迷”等委婉說法。在北京的一個閉門會議上,一位著名經濟學家在回答有關通縮風險的問題時表示:“正如整個市場所知,中國不存在通貨緊縮這回事。不過,我們可以談論低通脹(風險)。”
但私下里,許多經濟學家,甚至是那些堅定在建制派內部的經濟學家,仍在質疑黨的路線。
在中國政府公布第二季經濟增長數據後不久,據兩名與會者透露,中國政府高級智庫國家信息中心前首席經濟學家範劍平在一次閉門會議上表示,他不相信官方統計數據,並警告稱中國正走向通縮。範劍平沒有回應置評請求。
一位人士表示:“我們有點震驚,但他(範劍平)大聲說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