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報道說,中國家庭正在對國家的未來失去信心,並可能拖累整個經濟。
中國經濟到底怎麼了?答案有很多,從人口統計到地緣政治再到貿易。但問題的關鍵可能在於家庭的財務。同樣重要的是,在大流行後,普通民眾對生活將持續改善的信心受到嚴重動搖。
相關閱讀:再見了,近半個世紀的“中國奇跡”!?什麼能取代中國成為全球經濟引擎?
為什麼要特別關注家庭?
中國存在嚴重的債務和生產力問題,尤其是在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部門,但多年來一直如此。出口正在下降,但中國以前也曾經曆過貿易衰退。此外,私營制造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實際上保持得相對較好。
當前經濟放緩的真正原因在於消費者價格、消費、服務業投資和房地產投資的異常疲軟,所有這些因素都堅定地指向家庭。
家庭消費和承擔風險的意願降低,也會以惡性和自我強化的方式損害經濟的其他部分:直接影響消費,間接影響投資,因為家庭借貸(主要是通過抵押貸款)一直幫助資金短缺的房地產開發商和地方政府維持。
節儉
在過去十年中,中國家庭債務(主要是房貸債務)增長迅速,據一些分析師稱,中國家庭債務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已接近美國 2009 年以前的水平。
但是,與危機前的美國相比,中國有一個重要的不同點,中國並沒有面臨房貸拖欠的浪潮。相反,中國家庭正在迅速償還抵押貸款債務,並普遍縮減開支。
這種風險規避情緒有很多原因,但中國政府在危機期間采取的幾項政策,可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尤其是長達三年的封鎖政策破壞了服務業,以及打擊房地產開發商的杠杆作用,迫使開發商推遲向家庭交付 "預售 "房屋。
被騙
需要了解的關鍵是,中國家庭實際上是房地產開發商的真正巨額貸款人。2021 年,中國售出的房屋中約有 90% 是 "預售房",即開發商向家庭出售尚未建成公寓的產權。
實質上,中國家庭辦理了付息抵押貸款,然後將現金無息轉給房地產開發商,以換取尚未建成的公寓。反過來,房地產開發商又通過購買土地進行開發來填補地方政府的國庫。
要充分認識到這是一筆多麼糟糕的交易,就要考慮到中國的按揭貸款也認可財產 "追索權"。這意味着,如果購房者一走了之,銀行仍然可以追討他們的其他資產。
2021 年,當恒大等財務狀況緊張的大型開發商開始拖欠家庭貸款時,購房者的反應是放棄市場並償還債務。2023 年上半年,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未償債務實際上直接減少了 2000 億元,約合 280 億美元。
就業艱難
更糟糕的是,住房危機發生時,中國經濟的主要就業引擎,服務業,已經受到了中國政府封鎖政策和對互聯網平台經濟監管打擊的威脅。
根據官方數據,在2020年之前,服務業一直是中國自2012年以來就業崗位淨增長的主要來源,並吸納了大多數受過高等教育的畢業生,但在2020年至2022年期間,服務業將淨減少1200萬個就業崗位。強勁的出口暫時掩蓋了裂縫,但隨着中國終於在2023年初重新開放,大流行時期的出口熱潮正在逆轉。
因此,進入2023年第二季度後,中國的服務業和建築業元氣大傷,制造業也面臨停滯不前的威脅。就業市場一直在努力尋找自己的立足點,創紀錄的大批大學應屆畢業生,其中許多人在 2021 年和 2022 年逃離就業市場,轉而接受高等教育,使青年失業率超過了 20%。
信心危機
飽受打擊的就業和房地產市場,催生了普遍的悲觀情緒:家庭儲蓄水平遠高於疫情爆發前,進一步增加消費或購房都不是優先選項。
央行對城市銀行儲戶進行的一項長期調查發現,第二季度約有58%的受訪者表示傾向於增加儲蓄存款,略低於2022年12月的62%,但自2019年年中以來上升了近15個百分點。只有 24.5%的人傾向於促進消費。
根據研究咨詢公司龍洲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的數據,儲蓄存款的實際增長率也仍然很高:三個月的年化增長率超過 15%。而科維德事件前的平均增長速度約為 10%。
惡性循環
中國經濟仍在增長,有工作的人的收入也在增加。但是,只要中國仍然陷於開發商倒閉、房價下跌和家庭恐慌的負反饋循環中,就很難阻止經濟下滑。
這有可能使悲觀預期變得根深蒂固,進而促使儲蓄增加,經濟動力減弱。隨着開發商和地方政府及其銀行業者努力填補緊縮家庭在融資生態系統中留下的缺口,這還可能引發金融系統的更大問題。
為了打破惡性循環,中央政府可能需要通過向家庭進行大額財政轉移來調整自身的資產負債表,或間接救助房地產開發商,同時扭轉一些已疏遠外國投資者和部分國內企業家的激進監管措施。
但目前仍不清楚中國政府是否會采取這些措施。
首先,中國政府可能會對大規模的直接支出持謹慎態度,因為中國政府的實際負債,地方政府債務數額巨大。近年來,中國政府一直把住房投機、科技大亨和依賴外國人等問題描繪成社會弊病,如果現在明確扭轉這種局面,可能會帶來巨大的政治風險。
從本質上講,這意味着承認領導層的更多標誌性政策已經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