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北美)訊 在周六(8月26日)的美聯儲經濟研討會上公布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無論是拜登政府還是特朗普政府頒布的政策,都導致了美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重新定向,然而對與中國相關的供應鏈的依賴並沒有顯著減少。這一報告還警告稱,消費者面臨着更高的成本。
哈佛商學院的經濟學家勞拉·阿爾法羅和達特茅斯大學塔克商學院副教授達文·喬爾合作撰寫的論文總結指出,在全球範圍大流行以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有關去全球化的擔憂開始浮現,然而總體貿易仍然維持在略低於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0%左右,並未出現劇烈下滑的情況。
然而,美國對中國商品征收的關稅、最近實施的工業政策以及疫情似乎確實引發了供應鏈活動的“大重組”。阿爾法羅和喬爾在文章中寫道:"從中國直接采購美國產品的情況有所減少," 從2016年的美國進口中的21.6%下降到去年的16.5%。
不太確定的是這意味着什麼,兩位作者表示,從中國的轉移提高了消費者的價格,但並未明顯提供補償性的好處,比如美國制造業效率的提高。
他們表示,甚至不能確定中國在美國進口份額的下降是否代表真正的脫鉤。
例如,基於對商品進出口模式的分析,越南和墨西哥似乎已經占據了重新分配的貿易份額,而美國對低加工程度商品的購買增加"表明了某些生產階段的重新內遷"。
此外,他們表示:"人們對不斷擴大的供應鏈是否明智表示擔憂,因為這種全球擴張可能會使企業和國家面臨來自大流行、惡劣天氣等事件,以及關稅等政策衝擊所帶來的中斷風險。"
然而,在這個背景下,研究人員指出,中國已經加強了與越南、墨西哥以及其他國家的貿易和投資活動。
他們認為,"通過與這些第三方國家的貿易和全球價值鏈聯系,美國很可能與中國保持間接聯系。"
此外,一些國家的商品價格也開始上漲。
研究發現,"最近為改變采購模式或甚至鼓勵替代國內投入而采取的政策限制措施,將會增加美國的工資和成本壓力。" 這是一個針對美聯儲試圖通過放緩美國經濟來降低通脹的問題的尖銳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