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在中美緊張局勢加劇之際,東南亞領導人表示,他們希望與美國和中國都成為朋友,不希望選邊站。
亞洲領導人本周在米爾肯峰會(Milken Summit)上說,美國和中國的政治角力已經持續多年,但其他國家不應該被迫選擇其中之一。
新加坡副總理Lawrence Wong說:“包括新加坡在內的所有東南亞國家都是中國和美國的朋友。我們與這兩個國家都有密切的聯系,我們希望保持這種聯系。”
Wong於周三在新加坡舉行的第10屆米爾肯研究院亞洲峰會上指出,過去,“國家之間不一定要成為朋友才能做生意。事實上,我們提倡相互依存作為實現和平與穩定的途徑。但這種共識已經結束。”
Wong補充稱:“我們拒絕任何單一大國的主導。我們避免與任何一方作出排他性承諾。我們只是想和大家做朋友。”
馬來西亞總理Anwar Ibrahim也讚同他的觀點。
“你必須與中國或美國站在一起的想法?不……我希望馬來西亞與美國走得很近,就像我們與中國非常接近一樣,”Ibrahim說,“作為東盟,我們在與美國和中國接觸方面可以發揮作用,我們呼籲他們緩和緊張局勢。”
美中關系多年來一直存在爭議,這兩個經濟大國在貿易、技術和安全政策方面針鋒相對。
當美國總統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11月在G20峰會上會面時,美中關系曾出現改善的曙光。
兩國元首談到了共同應對全球宏觀經濟穩定和全球糧食安全等跨國挑戰的重要性,並同意作出更具建設性的努力,保持溝通渠道的暢通。
但今年2月,美國戰鬥機在美國和加拿大上空擊落了至少4個高空物體後,中美這一進展受阻。
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將這些高空無人駕駛飛艇描述為“中國間諜氣球”,並聲稱“有40多個國家的這些氣球飛越了他們的領土”。北京否認這些氣球是用於間諜目的。
因此,布林肯推遲了對中國的正式訪問。他最終在今年6月份會見了當時的中國外交部長秦剛,雙方都試圖緩和兩國之間的敵意。
恢複接觸
目前來看,中美對話正在慢慢回到正軌。
據路透社報道,華盛頓周二宣布,布林肯可能在年底前在美國接待中國外交部長王毅。
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主任Paul Haenle說,“當今中美關系的主要驅動因素是戰略競爭的加劇——這不僅僅是在技術領域,而是在各個領域。”
“高層對話非常重要。因為當你面臨這種戰略競爭時,你真的需要加強外交,以確保它不會轉向更大的對抗或衝突,”Haenle周四在米爾肯峰會上說。
今年以來,拜登政府對亞太地區的關注也呈指數級增長。
今年6月,美國總統在白宮接待了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兩國在會晤後達成了一系列國防和技術協議。上周末在印度德里舉行的20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上,兩人又舉行了一次雙邊會晤,承諾深化美國和印度之間的夥伴關系。
Haenle說,在美國和中國爭奪在東南亞的影響力之際,拜登政府“試圖傾聽並努力采取行動”,使該地區受益,該地區對此“持開放態度”。
“中國采取咄咄逼人的行動,使地區國家不拋棄中國而站在美國一邊,而是重新評估挑戰和機遇,”這位政治分析人士說,“他們迫切希望抓住這些好處,但他們也看到了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