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切換

FX168財經網>政經>正文

美媒:越南、印度、墨西哥皆難撼動中國“世界工廠”地位!中國內陸省份崛起 推動“制造業遷徙”

文 / IreneLim 來源:第三方供稿

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美國《華爾街日報》最新報道稱,隨着企業在中西部省份尋找更便宜的土地和勞動力,低成本制造業正在遠離中國繁華的沿海地區。近年來,隨着美國關稅推高工廠成本,以及中國沿海特大城市專注於高科技電子、電動汽車和其他先進產業,這種遷移速度有所加快。

(來源:華爾街日報)

內陸地區的進一步發展,有助於推動中國加深其在全球制造業領域的主導地位。盡管西方國家對中國作為半導體和可再生能源等關鍵行業的供應商越來越警惕。

不過,中國仍面臨幾大挑戰。

人口結構的惡化意味着制造業勞動力正在萎縮,包括外國對中國的投資正在枯竭。

經濟學家表示,美國及其盟國正在懸而未決的補貼和其他激勵措施,以說服企業接受中國的替代品。

盡管企業采購的大幅轉變可能還需要數年時間。

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經濟學家兼城市政策教授戈登·漢森(Gordon Hanson)表示:“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將成為全球制造業的主要參與者。”

2018 年初以來,隨着工廠生產擴展到中國工業經濟引擎珠三角和長三角以外,中國中西部 15 個省份的出口猛增 94%。

數據提供商 CEIC 編制的官方數據顯示,截至 8 月的 12 個月里,這些省份的出口總額為 6300 億美元,超過同期印度的 4250 億美元、墨西哥的 5900 億美元和越南的 3460 億美元。

盡管人們對中國以外的其他制造地點的興趣激增,但中國內地的出口增長速度,仍快於這些國家的出口。

2018 年初以來,印度出口增長 41%;墨西哥出口增長43%;越南出口增長56%。

(來源:華爾街日報)

這三個國家都受益於中美貿易戰和新冠大流行後,全球供應鏈的重組。

2018年,墨西哥的出口量超過中國內陸地區,但在 2020 年被超越。

中國沿海省份包括南部的廣州和深圳、東部的寧波和上海、東北部的青島和天津等制造業中心,仍然是全球制造業的重鎮。

(來源:華爾街日報)

截至 8 月份的 12 個月內,這些地區共出口了 2.7 萬億美元的商品,約占美國、歐盟和日本出口總額的一半。

(來源:華爾街日報)

尋求更低的成本

20 世紀 90 年代和 2000 年代,數百萬中國人離開農村,到沿海城市興起的工廠工作。

如今,這種趨勢幾乎已經結束。隨着企業爭奪員工,沿海地區的工資大幅上漲。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截至 2021 年的 10 年間,廣東私營部門的平均年工資增長了一倍多。

沿海城市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工人正在跳過艱苦的工廠工作,轉而從事服務業工作。

因而推動企業進入內陸地區的其他因素,還包括尋找更便宜的工廠空間,以及在沿海城市采取更嚴格的規定,以減少汙染或重新規劃工業區以進行住宅開發。

中國內地的優勢

在很多方面,中國的轉變反映了二戰後美國工業活動的遷移,當時新的高速公路和集裝箱的出現使工廠能夠從大城市遷出,尋找更低的稅收和更便宜的工人。

自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中國領導人一直在關注中國內陸的發展。當局推動將發電、鋼鐵和武器制造等基礎工業轉移到中國內陸,以在發生戰爭時保護它們。

如今內陸蓬勃發展的產業往往是勞動力或資源密集型或附加值相對較低的制造業,使得中國沿海地區只能集中發展更先進的制造業。

據中國海關數據顯示,在擁有約 5800 萬居民的中部省份湖北,2018 年至 2022 年間,化學品、金屬和汽車等重工業產品的出口增長了一倍多,而服裝、家具和玩具等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出口增長了90%。

這個內陸省份包括武漢市和三峽大壩,對於尋求新基地的公司來說具有許多吸引力:通過公路、鐵路和河流進入沿海和世界各地; 專注於技術、科學和商業的大學; 私營企業平均工資是廣東省的 77%。

渦輪增壓器制造商 Garrett Motion 6 月份表示,該公司將武漢一家工廠的產能擴大了 50%。

德國汽車零部件制造商偉巴斯特表示,計劃在該市建立一個全球研究中心。

為什麼中國的控制力如此堅定?

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對其制成品對中國的依賴越來越感到不安,特別是現在中國不僅提供廉價的家具和玩具,而且還在智能手機、機械以及越來越多的汽車銷售方面與西方制造商競爭。

華盛頓和其他首都正在提供補貼,以吸引更多制造業回流本土。他們還限制中國獲得可能具有軍事用途的西方技術,例如半導體。

許多因疫情而遭受重創並因中美緊張關系加劇而感到恐慌的公司,正在重塑供應鏈,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但經濟學家表示,放松中國對全球制造業的控制將是艱難的。

2022 年,中國占全球商品出口的份額為 14%,較 2021 年略有下降。而排名第二的美國為 8.3%,排名第三的德國為 6.6%。

榮鼎集團最近的一份報告稱,將工廠從中國遷往其他國家可能對中國的制造業影響力影響不大,因為這些工廠將仍然依賴中國供應商的材料和零部件。

中國的優勢之一是其規模。

隨着 20 世紀日本、韓國和其他東亞國家的工業化,它們放棄了紡織品或家具等產品的制造,將有限的工廠產能集中到汽車和消費電子產品等高端產品上。

相比之下,中國在各種商品的制造方面一直保持着控制地位,這證明了即使中國工人的平均工資上漲,其工廠也有能力降低總體成本。

中國工廠還受益於國內銀行的廉價貸款,以及幾乎所有能想到的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大量供應商。

例如,中國的物流成本只是印度成本的一小部分,而印度無法與中國的港口和道路基礎設施相媲美。

經濟學家表示,所有這些都意味着越南、印度和孟加拉國等新興制造業國家在與中國競爭時,面臨着巨大挑戰。

/>
分享
掌握最新全球資訊,下載FX168財經APP

相關文章

48小時/周排行

最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