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在全球央行加速貨幣政策收緊以對抗通脹之際,中國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其他主要經濟體遭受的嚴重消費通脹,但隨着豬肉價格飆升,這種情況可能開始發生變化。
政府已啟動一項控制豬肉市場的行動,與此同時,中國的主要肉類價格上漲,有可能突破通脹目標,並使刺激經濟增長的努力複雜化。大連生豬期貨價格已升至一年來最高水平,而肉類批發價格則處於6個月高位。
一年多來,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抑制大宗商品價格,因為疫情和烏克蘭戰爭導致從銅到煤炭等各種材料出現短缺。但豬肉價格的飆升似乎是一個成熟的國內周期的開始,這個周期通常會持續三到四年。高盛集團估計,此舉可能推動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增幅超過中國央行設定的3%的目標。
以下內容解釋了價格的上升及其對通脹前景的影響:
由於非洲豬瘟(一種致命的豬病)在全國爆發,豬肉價格在2019年飆升至曆史高點,中國官員們近年來在試圖控制豬肉市場方面有着豐富的經驗。
他們可以嘗試與農民直接管理畜群數量,鼓勵銀行向養殖者放貸,釋放國家儲備的豬肉。然而,他們要對抗的是強大的力量。
“市場總是自我強化的,”咨詢公司Bric Agriculture Group的研究主管Lin Guofa說。“當所有人都相信價格會上漲時,他們傾向於囤積,事情可能會失控。但一旦預期逆轉,價格也可能跌得更深。”
豬肉價格上漲明顯拖累了家庭預算,後者已經因政府的新冠疫情限制而緊張,這對經濟造成了衝擊。除了這種直接影響外,豬肉是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中最大的食品成分,放大了價格上漲的影響。
截至5月份,CPI籃子中的豬肉價格仍低於一年前的水平。如果沒有這一點,消費者價格指數將上漲2.4%,而不是2.1%,但隨着價格繼續上漲,這種效應可能會逆轉。
在上周的一份報告中,高盛與其他經濟學家一起預測,豬肉價格可能會推動今年下半年消費者價格漲幅超過中國央行設定的3%的目標,這加大了中國央行繼續寬松政策而不冒通脹失控風險的難度。
就像其他商品一樣,豬肉價格的主要驅動力是供求關系。核心問題是,在去年豬價暴跌後,豬仔供應一直不足,後者迫使豬仔被比往常更大規模地撲殺。
從去年第三季度末到今年3月底,母豬數量有所下降,從繁殖到妊娠、出生、屠宰大約需要10個月的時間,鮮肉的缺乏開始變得明顯。在上海和其他地方的封鎖迫使消費者進入冬眠後,中國經濟開始複蘇,這一點尤其正確。
飼料成本是影響豬數量的另一個重要因素,目前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生豬價格與玉米價格之比是一個受到密切關注的指標,該數字下降意味着養殖者在每頭豬上的利潤減少,因此不太願意提高產量。
中信證券表示,盈虧平衡點是生豬價格約為玉米價格的六倍。玉米是一種重要的飼料原料。但截至4月份,這一比例已連續四個月低於這一水平,隨着全球農作物價格飆升,3月份這一比例達到了至少兩年來的最低水平。近期的生豬價格上漲是否會抵消飼料成本的飆升,並鼓勵農民增加畜群規模,還有待觀察。
政府自3月份以來一直試圖儲備冷凍豬肉,當時低於正常的比例意味着飼養者的損失擴大。
但隨着市場的複蘇,拍賣活動發現越來越難以吸引賣家。政府計劃在6月份購買16萬噸豬肉,但只完成了一小部分,這表明交易員更願意持有豬肉,因為他們預計價格會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