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北美)訊 周二(12月6日),公共衛生專家黃嚴忠在紐約時報上發文稱,中國在如何擺脫“動態清零”防疫政策上陷入兩難,老人疫苗接種率低,放松措施可能導致62萬人死亡,不放松則一線地方政府面臨越來越大的公眾和財政壓力,而未來數周是關鍵。
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全球衛生高級研究員及美國西東大學(Seton Hall University)外交與國際關系學院教授黃嚴忠日前在紐約時報撰文稱,中國領導人正處於危險的兩難境地,一方面他們對消滅疫情的執着使中國避免了大規模死亡,但另一方面付出高昂代價,造成嚴重的社會和經濟困境,引發上周末中國爆發了幾十年來最大規模反政府抗議活動。
黃嚴忠說,中國政府提倡的嚴厲“動態清零”政策已無以為繼,並面臨着艱難的選擇,放松可能導致大規模死亡,但堅持下去可能會將中國社會推向崩潰。
他解釋,這源於中國一開始試圖防止病毒蔓延,感染率保持在極低水平,民眾因沒接觸病毒而不能產生免疫力。
他表示,2020年底中國啟動疫苗接種,但中國自行研發的疫苗有效性相對較低,卻又不允許進口外國疫苗。同時,低感染人數給民眾制造了虛假的安全感,使老人沒有動力接種疫苗,目前不足一半的80歲及以上老人有接種加強劑。
黃嚴忠說,如果1/4的中國人在政府放松防疫措施後首6個月內被感染(這一比例與美國和歐洲的奧密克戎疫情一致),中國最終可能會有3.63億人感染,約62萬人死亡,每天有3.2萬人住進重症病房,並可能引發社會和政治危機,3年來的抗疫恐將付諸東流。
不過,黃嚴忠還指出,過去一周中國每天新增病例一度達創紀錄的數萬例,已追蹤或隔離數百萬密切接觸者,在北京為安置這類病例而建造的臨時設施已經滿了80%。
根據政府數據,絕大多數病例是無症狀,地方政府正面臨越來越大的公眾和財政壓力,要求放松措施。如果缺乏北京中央的明確指引,可能會因重新開放而引發混亂和更多人感染。
黃嚴忠表示,遏制疫情很大程度有賴於公眾對官方的認同,但上周的抗議活動顯示,公眾的耐心與支持正迅速消失。
黃嚴忠建議,中國領導人必須緊急換檔,而不是在“動態清零”政策上投入更多資金。中國應迅速增加民眾可接種更有效疫苗的途徑,包括引入外國疫苗,以及抗病毒藥物,並發起全國性疫苗接種運動。
當局也應將住院限制在最嚴重病例,以減少醫療壓力;摒棄之前所說的抗擊疫情“人民戰爭”論調,轉而考慮新冠病毒可能只是上呼吸道感染這一現實。
他說,接下來的幾周將是關鍵時刻,而鑒於“動態清零”的政治影響,這些變化須謹慎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