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北美)訊 周二(10月10日),1989年,當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從清華大學獲得學士學位時,同年畢業的2251名學生中,約有1600人去了美國並留在了那里。
2017年,時任清華大學副校長的施一公在中國中央電視台的一檔節目中講述了這個故事。
如今,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一點可以從最新的統計數據中看出:2022年,清華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畢業生中,只有7%的人出國深造。
在3197名本科生中,14%的人選擇出國留學,與2017年形成鮮明對比,當時28%的本科生尋求海外教育。在另一所一流學府——北京大學,也可以看到類似的下降趨勢。
清華大學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物理學家表示:“在過去四年里,我們大多數最優秀的學生都選擇留在中國,出國的人更少。”
他說,在2019年之前,他所在系近一半的畢業生選擇出國留學,主要是前往美國和英國最知名的學府。然而,這一比率一直在顯著下降。
(截圖自南華早報)
《南華早報》稱,發生在清華大學的事情反映了一種悄無聲息的新興趨勢:盡管出國留學仍然具有吸引力,但越來越多的優秀學生正在排除出國留學的可能性。
根據教育部的數據,自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截至2021年底,約有800萬中國學生在國外學習。這是一個巨大的數字,他們的流動對雙方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現在,一些在美國學術界工作的科學家已經感受到了中國留學生數量的減少。
美國佐治亞大學傑出的物理學研究教授趙奕平表示,他所在系過去新招收的學生中有一半以上是華裔,但今年這個數字只有一兩個。取而代之的是來自尼泊爾和孟加拉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候選人。
“我們希望錄取更多的中國學生,因為一般來說,他們有更堅實的學術基礎,”趙說。
中國持續了大約三年的動態清零防疫政策對這一轉變造成了直接影響。
但這位畢業於清華大學的物理學家表示,即使在後疫情時代,由於國內和國際問題的影響,學生們也可能不會留在美國。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沈文欽說:“大流行是一種破壞,但它不是主要原因。”他補充說,這種下降在過去兩年尤為明顯。
沈文欽自2016年以來一直在觀察這個問題。他說,大約5、6年前,在中國最好的大學主修數學、物理和化學等學科的最聰明的學生將海外留學視為他們職業階梯上的最佳下一步。
但這種趨勢正在消退。2020年,時任清華大學校長邱勇指出,在過去的五年里,清華大學畢業生出國留學的比例逐年下降。
他說:“越來越多的畢業生選擇留在中國繼續深造或進入就業市場。”
在國外,中美關系的惡化給一些學生的美國教育夢想蒙上了陰影,導致他們推遲了學習計劃,主要原因是簽證審批更加嚴格。
根據美國《高等教育紀事報》(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的數據,2022年年中,美國向中國學生發放的簽證比2021年同期減少了45%左右。
然而,接受《華盛頓郵報》采訪的研究人員更重視這樣一個事實:與本世紀初的中國不同,中國現在正在成為一個重要的全球科技強國。
這在6月份發布的最新自然指數中可以看到,該指數基於發表的科學論文排名顯示,中國的科研機構已經超過了美國和其他西方同行。
“中國在許多學術領域正在快速崛起,”沈文欽說。“例如,如果學生在美國被限制獲得計算機科學資格,他們就不太可能在德國、英國或其他國家尋求替代選擇,因為中國也是一個領先大國,擁有如此多的大型科技公司。”
近年來,沈教授對來自大陸頂尖大學的學生進行了采訪,他們將西方培訓的教師列為他們現在考慮在中國繼續學習或進行研究的原因之一。
他說:“如果你瀏覽一下這些機構教師的履曆,你會發現許多年輕一代的學者都有斯坦福、麻省理工學院或哈佛等名校的背景,因此他們有世界視野和國際合作網絡。”
同樣,中國一直在升級其產業結構,以發展成為一個技術更先進的經濟體,從而為年輕的專業人士創造了更多的高科技工作。
《外交事務》雜誌上個月發表的一篇文章稱:“美國大學促進國家間相互理解的最重要方式之一,同時也促進了美國的利益,就是培養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文章還補充說,美國大學吸引世界上最優秀人才的能力是美國成功的關鍵。
但是,這將給中國帶來什麼影響呢?接受采訪的學者對這一變化表達了謹慎但積極的看法。
“中國在人才培養方面不像過去那樣依賴西方,”趙奕平說。
在沈文欽看來,這種轉變實際上對中國是一件好事。
他表示:“我認為,過去我們經曆了人才流失,最優秀的人才去了國外,其中很大一部分人不再回國,這反過來損害了中國的人才培訓體系。”
但如果這一比率繼續下降,沈文欽說,就有理由擔心,因為過去幾十年中國科學發展的關鍵貢獻之一是將年輕人才送到發達國家,並保持與世界的學術交流。
盡管如此,對於許多中國家庭來說,在國際知名的高等教育機構學習仍然是一個誘人的夢想。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ICEF Monitor的數據,2022年,約有130萬國際學生在美國持有有效學習簽證,比2021年增長了10%。中國仍然是最大的來源國,約有32萬名學生前往美國。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大陸大學疫苗研發科學家觀察到,在中國媒體對美國的負面描述、對中國科技實力的大肆宣傳以及美國的反亞洲仇恨犯罪的共同影響下,一些大學生,尤其是那些背景較差的大學生,不再熱衷於在美國繼續深造。
然而,他表示,中國的精英群體越來越重視孩子的國際教育。他說,一位親密的朋友,一位著名的科學家,打算送他的孩子去美國上大學,已經決定把這個計劃提前,選擇送他們去那里讀高中。
這位疫苗專家表示,他可以理解這樣的決定,他對大陸大學的人才培養感到失望。
他說:“許多不相關的政治意識形態課程占用了學生很大一部分時間,而與專業相關的材料和知識傳授都是過時的。”他補充說,對言論自由和探索自由的日益嚴格的限制阻礙了創新。
他說,盡管中國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進步,但與一些西方國家相比,仍有相當大的差距,他以近年來中國生物技術公司的激增為例。
他說:“很多公司缺乏原創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