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英國《金融時報》周一(3月25日)最新報道稱,中國出台了新的指導方針,這意味着政府使用的個人電腦和服務器將逐步淘汰來自英特爾(Intel)和超威半導體(AMD)這兩家美國企業的芯片。中國政府正加大力度,用國產解決方案取代外國技術。
(截圖來源:英國《金融時報》)
更為嚴格的政府采購指導意見還尋求將微軟(Microsoft)的Windows操作系統和外國制造的數據庫軟件排除在外,轉而選擇國內產品。與此同時,國有企業也在進行類似的本地化努力。
英國《金融時報》稱,最新的采購規定是中國迄今在建立國內技術替代品方面邁出的最重要一步,與美國在兩國緊張關系加劇之際采取的舉措遙相呼應。
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對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實施制裁,並立法鼓勵更多技術在美國生產,並禁止向中國出口先進芯片和相關工具。
中國財政部和工業和信息化部於去年12月26日低調公布了新的個人電腦、筆記本電腦和服務器指導方針,官員們今年開始遵循這些指導方針。
根據中國財政部官網發布關於印發《台式計算機政府采購需求標準(2023年版)》的通知,鄉鎮以上黨政機關,以及鄉鎮以上黨委和政府直屬事業單位及部門所屬為機關提供支持保障的事業單位,在采購台式計算機時,應當將CPU、操作系統符合安全可靠測評要求納入采購需求。
去年12月的同一天,中很難過國家檢測機構中國信息技術安全評估中心(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curity Evaluation Center)公布了首份“安全可靠”處理器和操作系統榜單,全部來自中國企業。
在獲批的18款處理器中,有來自華為和政府支持的Phytium公司的芯片。兩者都在華盛頓的出口黑名單上。中國處理器制造商使用的是混合芯片架構,包括英特爾的x86、Arm和國產芯片,而操作系統則源自開源的Linux軟件。
中國政府的采購改革是在軍事、政府和國有部門實現技術自主的國家戰略的一部分,這一戰略被稱為“IT應用創新”。
一位管理IT系統替換的地方政府官員表示,這些標準“是全國範圍內第一個詳細而明確的促進創業的指示”。
據兩名知情人士透露,國有企業的監管機構——中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也要求它們在2027年之前完成向國內供應商的技術轉型。
知情人士表示,自去年以來,國有集團開始季度報告其IT系統改造的進展,不過一些外國技術將被允許保留。
中國政府主導的遠離外國硬件的行動,將削弱在華美國企業,首當其衝的是全球占主導地位的個人電腦(PC)處理器制造商英特爾和超威半導體。
中國是英特爾去年最大的市場,占其540億美元銷售額的27%,占超威半導體230億美元銷售額的15%。微軟沒有公布在中國的銷售額,但該公司總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去年向美國國會表示,中國貢獻了該公司1.5%的營收。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對於英特爾或超威半導體來說,可能難以進入被認可的處理器名單。為了獲得評估,公司必須提交其產品的完整研發文檔和代碼。根據中國國家檢測機構的一份通知,評估的最高標準是在中國完成的設計、開發和生產水平。
近幾個月來,中國省級和市級財政部發布了數十份關於新指導意見的通知,試圖確保成千上萬的采購者遵守規定。兩名采購官員向英國《金融時報》表示,購買使用外國處理器和微軟Windows操作系統的電腦仍有一些回旋餘地。
美國致力於通過2022年《芯片和科學法》,提高國內半導體產量並減少對中國大陸和台灣的依賴。《芯片和科學法》通過提供面向國內生產產品的財政援助,並對先進芯片生產項目提供補貼,為美國半導體產業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