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亞太)訊 盡管中國近十年前開始放寬嚴格的一孩政策,但出生率持續下滑,去年創下902萬新生兒的曆史新低。
根據金融服務公司野村對本月發布的官方數據的分析,新婚登記數量在第三季度同比下降25%,表明全年數據將降至640萬,創下自197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悉尼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副教授Lauren Johnston表示,中國的政策迄今為止更多地是為了“支持家庭,允許那些想要生二胎或三胎的家庭更輕松、更經濟地實現這個目標”,而不是試圖誘發大規模的“生育激增”。
中國當局上月宣布針對3歲以下兒童家庭的補貼和稅收優惠計劃。這些措施還將產假延長至158天,而不是之前的98天。去年,國家將兒童保育稅收減免增加到每月2000元人民幣(280美元)。
自1980年在全國範圍內實施“一孩政策”以來,中國的出生率一直處於大幅下降趨勢。聯合國7月預測,到2100年,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人口國家的出生人數將可能從2021年的8%下降到3%左右。
穆迪分析公司的經濟學家Harry Murphy Cruise指出,一孩政策的“心理陰影”仍然存在,並“根本改變了年輕人對家庭的看法”。他補充說,經濟增長放緩也導致“年輕人重新考慮或推遲了組建家庭的計劃”。
Cruise說:“這是一項極其艱巨的任務,沒有提高生育率的靈丹妙藥。”
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的生育率為1.2,低於美國的1.7,後者得益於更為開放的移民政策。
華盛頓大學健康計量與評估研究所的健康計量科學助理教授Austin Schumacher說,預計到2100年,中國活產嬰兒在全球的比例將從2021年的8%降至3%左右
Schumacher表示:“目前針對促進生育的各項政策研究僅顯示出適度的增幅,我們的預測顯示,這不足以扭轉人口下降趨勢。然而,通過新的創新和對現有措施的改進以及開發新政策,或許可以實現這一目標。”
中國家庭面臨的日益緊迫的問題是撫養孩子的收入不確定性。
經過數十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受到房地產低迷的拖累。對課外輔導、遊戲、金融和互聯網平台公司的打擊也影響了曾經受到應屆畢業生歡迎的行業的就業情況。
今年8月,中國16至24歲、且不在校的青年的失業率創下18.8%的曆史新高。9月略有下降。
牛津經濟研究院經濟學家Sheana Yue指出:“問題在於,人們對養活自己都沒有信心,更不用說撫養孩子了。”
Yue認為,能夠“切實”提高收入和減輕家庭生活成本的措施將“極大改善”中國的生育意願。
城市生活的壓力
學者們普遍注意到城市化與出生率下降之間的聯系。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23年約83%的美國人生活在城市,而中國這一比例為65%。1980年,中國的城市化率為19%,而當時美國的城市化率為74%。
亞太區BMI國家風險負責人Darren Tay表示,大城市“緊張和繁忙的工作安排”往往會阻礙結婚和生育。這可能“削弱旨在鼓勵生育的激勵措施的效果”。
野村經濟學家指出,中國20至39歲的人口比例已經下降,表明未來結婚的人會更少。
經濟學家表示,除非對已婚夫婦的激勵措施有“實質性變化”,否則未來幾年可能會導致出生率進一步下降。他們預計在3月的年度議會會議上,北京可能會宣布每年5000億元(700億美元)用於促進生育。
激勵措施不足
旨在提高出生率的激勵措施似乎不足,某些措施甚至可能侵犯許多社會認為是隱私的信息。
例如,今年一些網絡帖子稱,中國的地方社工隨意致電女性,詢問她們是否懷孕,並要求她們領取免費的葉酸。
中央政府的最新政策要求地方政府為公共托兒中心制定預算,並放寬對多子女家庭的住房貸款限制。但這讓執行責任落在地方政府身上,其中許多政府在財政上處於困境。
經濟學人智庫高級經濟學家Tianchen Xu指出,過去鼓勵生育的政策由於地方政府財力和優先級不同而“缺乏一致性和充分性”。
Xu表示,要扭轉出生率下降趨勢,中國需要“強有力的直接財政激勵”措施,特別是住房補貼和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