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亞太)訊 美國《華爾街日報》當地時間12月31日報道稱,中國並不滿足於成為世界上占主導地位的電動汽車生產國。它希望里面的芯片也是中國制造的。
(截圖來源:《華爾街日報》)
就在不久前,中國汽車上幾乎所有的芯片都依賴由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和德國英飛淩(Infineon)等外國公司制造的產品。據業內人士透露,如今中國國產芯片的使用率已升至15%左右,而且這一比例還將進一步上升。
上周,美國對中國采用成熟技術生產的芯片展開調查。這些芯片通常用於汽車和國防等領域。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表示,有證據表明中國使用了“廣泛的反競爭和非市場手段”來實現自給自足。
美國商務部表示,獲得補貼的低成本中國芯片制造商可能會湧入全球市場,壓低價格。
《華爾街日報》稱,中國對其產業政策毫不掩飾,理由是控制世界上最重要的消費產品內部的大腦太重要了,不能讓市場力量來決定。
中國正在制定國產芯片的目標,並通過國家半導體基金支持國內芯片制造商,其中包括去年5月份啟動的470億美元基金。
每年收入超過800億美元的汽車芯片行業的外國公司面臨着要麼在中國生產更多產品,要麼失去銷售的選擇。許多公司選擇了前者,顛覆了精益高效的全球芯片供應鏈。
德州儀器首席執行官Haviv Ilan在去年12月的投資者簡報會上說:“如果世界保持開放——我希望如此——你就可以繼續擁有這種多樣化的供應鏈。”
美國和歐洲也在推進國內半導體生產。2022年美國總統拜登通過的一項美國法律將為數百億美元的補貼提供資金。
業內高管說,中國為汽車生產的許多集成電路都是低端商品芯片,要實現完全自給自足還需要數年時間。即便如此,中國的進步表明,它可以在生產以前依賴美國、歐洲和日本的產品方面取得長足進步。
咨詢公司國際商業戰略(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ies)的創始人Handel Jones說:“低估中國人的競爭力是非常愚蠢的。要進入中國的汽車市場,戰略必須是:在中國為中國市場設計和制造。”Jones曾與中國芯片公司合作。
《華爾街日報》稱,出於商業和國家安全原因,半導體已成為美中技術競爭的主要戰場之一。最近幾周,中美兩國就高端芯片和原材料問題展開了針鋒相對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