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亞太)訊 美國彭博社周四(4月10日)報道稱,隨着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關稅政策突然改變,以孤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此之際,中國升級了貿易戰。
(截圖來源:彭博社)
報道指出,特朗普突然改變關稅威脅,將北京孤立為貿易戰的首要目標,使雙方關系立即降溫的前景變得渺茫,中國隨即對美國進行了反擊。中國政府周四表示,將減少獲準入境的美國電影數量。幾個小時前,特朗普剛剛對中國征收創紀錄的進口關稅,並暫停對其他數十個國家的進口關稅。
彭博社稱,這一決定為中美之間的對抗開辟了新的戰線。此前,中美之間的對抗主要集中在貨物貿易上,並主要依靠關稅和出口管制作為報複手段。
就在特朗普宣布這一反制措施的前一天,特朗普表示他預計北京方面將與他通話,這表明盡管中國經濟面臨越來越大的阻力,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仍決心抵制美國的壓力。
曾在五角大樓工作的美國企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Derek Scissors在中國國家電影局宣布電影限制措施之前表示:“當中國看起來火力不足時,他們不想與美國對話。他們要麼向特朗普提出某種秘密交易,冒險被他拒絕並吹噓,要麼什麼也不做。”
白宮周四澄清,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稅率已從周三公布的125%上調至145%。美國總統特朗普將市場波動描述為“過渡期的困難”。
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周四收盤下跌逾1000點,跌幅2.5%;標準普爾500指數下跌3.5%;納斯達克指數下跌逾4%。
彭博社指出,通過單挑中國,華盛頓暗示其希望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施加最大壓力,同時尋求其他國家在與北京的競爭中合作。這一策略使特朗普與習近平發生衝突,後者已對加征關稅進行反擊,並希望加強與貿易夥伴的關系以抵制特朗普。
特朗普表示,中國希望達成貿易協議,但不知如何着手。
除中國外,那些受周三生效的更高對等關稅影響的國家,現在將按照此前適用於其他國家的10%基準稅率征收關稅。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表示,他計劃與美國盟友達成貿易協定,為共同應對北京的策略奠定基礎。他表示,未來幾天他將與越南、日本、印度和韓國的官員進行會談。
他周三表示:“最終我們或許能與盟友達成協議他們一直是良好的軍事盟友,而非完美的經濟盟友。之後,我們就可以作為一個整體與中國接觸。”
貿易緊張局勢已蔓延至經濟領域之外。特朗普政府周三批評北京對巴拿馬運河等全球基礎設施的影響。盡管習近平呼籲加強人文交流以改善關系,但中國已警告公民不要前往美國旅行或學習。
清華大學國際安全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戴偉表示:“信任已經消失。在經濟發展與經濟安全的平衡問題上,你總是會強調安全。這是一個長期的變化。”
權力競爭
盡管關稅飆升預計將對經濟造成壓力,但中國拒絕屈服於特朗普的壓力。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經濟學家已將2025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從4.5%下調至4%。
為了回應特朗普此前提出的50%關稅威脅,北京方面將所有美國商品的關稅稅率提高至84%,這一宣布似乎是刻意安排在美國股市開盤前。中國還將主要美國國防企業列入其不可靠實體清單和出口管制清單,此舉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象征意義,因為大多數被針對的公司在中國的業務規模都很小。
在軍事方面,盡管自特朗普重返白宮以來兩國國防官員進行了正式接觸,但緊張局勢仍然存在。
美國國防部長海格塞斯(Pete Hegseth)在其首次正式亞洲之行中表示,美國需要通過加強其在該地區的軍事力量,並通過支持其盟友的類似努力,“重建”對中國的威懾。
本周,他還批評中國軍隊“在西半球的存在太大”,呼籲該地區各國政府共同努力遏制中國。
隨着中美關系的惡化,中國開始向歐洲和東南亞示好,試圖找到共同點來應對特朗普的關稅威脅。
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周二會見歐盟貿易委員馬羅斯·謝夫喬維奇(Maros Sefcovic)時,呼籲歐盟深化貿易關系,為世界“注入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
第二天,習近平主持召開了升級版的中央周邊外交工作會議,強調中國更加重視區域關系。
預計習近平將於本月晚些時候訪問越南、馬來西亞和柬埔寨——這些國家獲得了特朗普90天的“關稅暫緩期”。這是習近平今年首次出訪。
在國內,北京方面已發出信號,表示將更加迫切地提振經濟。去年,中國經濟增長的三分之一依賴於出口。
據知情人士透露,在特朗普提高關稅後,中國高層領導人將舉行會議,討論進一步的經濟刺激措施。中國還敦促快時尚巨頭Shein和其他公司不要通過從其他國家采購來實現供應鏈多元化,以阻止制造業外流。
在周三與專家和企業家的會議上,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重申擴大內需的必要性。依賴貿易的沿海地區福建省正計劃幫助出口商向中國客戶銷售商品,以消化部分關稅影響,中國其他貿易中心可能會效仿這一舉措。
對中國經濟而言,另一個警告信號是,3月份中國消費者通縮連續第二個月持續,而制造業通縮則連續第30個月持續。如果出口商將部分商品轉向國內市場,或者其他面臨美國提高關稅的國家將其產品轉移到中國,價格可能會面臨進一步走軟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