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中芯國際(SMIC)總部位於上海,該公司的共同執行官是來自台灣的梁孟松。《華爾街日報》指出,在幫助中芯國際開發7奈米芯片部分,梁孟松是重要推手,也是讓中國半導體圓夢,擺脫對西方國家依賴的關鍵人物。
行業分析公司TechInsights日前公開透露,中國芯片大廠中芯國際在努力下,順利制造出7奈米芯片,這使中芯拉近與半導體龍頭台積電、三星電子的差距,可說是半導體技術上的巨大飛躍。中芯國際被寄予厚望,是試圖擺脫對西方國家依賴,走向技術自主的希望。

(來源:天下雜誌)
《華爾街日報》以“台灣芯片魔法師推動中國科技雄心”為題,介紹中芯國際的共同執行官梁孟松,他今年70歲,自2017年開始任職於中芯國際,期間一直努力推動中芯投資尖端芯片的設計,不斷嘗試研發出尺寸更小的芯片。據知情人士透露,梁孟松認為若要生產效能更強大的芯片,研發更小芯片是最好的方式。
而這也是梁孟松在2009年出走台積電的其中一個原因,因為他覺得台積電在其他計劃上耗費太多心力,隨後他輾轉於韓國三星電子、中芯國際任職。報道中提到,梁孟松似乎擁有讓落後者奪冠的魔法,指出韓國三星電子能夠加入世界最先進芯片行列,以及中芯研發出7奈米芯片,引發科技界轟動,背後都與梁孟松有關。梁孟松促進中芯技術的大躍進,“然而矛盾的是,梁孟松來自台灣,而台灣是中國威脅要武統的民主自治島嶼”。
中央財經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王建民9日在《環球時報》撰文指出,日前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與台積電董事長見面,談論美國與台灣芯片合作事宜,台積電在中美戰略博弈與美國策動對華芯片科技戰中的動向,再次受高度關注。近年來,美國對華芯片產業發展的遏制與打壓越演越烈,台積電一直是美國關注的重點對象,企圖以此阻撓、遏制與扼殺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他也奉勸台企,需謹慎卷入美國對華芯片戰。
由於美國的強權主導與幹預,台積電在全球布局與發展中面臨新的發展選擇與可能風險。美國對華發起貿易戰、科技戰、芯片戰後,台積電卷入地緣政治紛爭。美國正在積極推動包括日本、韓國與台灣在內的“芯片四方聯盟”,民進黨當局積極爭取台灣加入。台積電看似騎虎難下,因其與台灣當局關系非同一般,與中國大陸有密切的投資合作關系,更無法對抗美國強大的經濟政治壓力,要在中國大陸與美國之間做出理性與妥善選擇並不容易,相關表態尤需謹慎。
王建民表示,美國芯片與科學法案中以520億美元的巨額政府補貼方式,鼓勵或引誘台積電、三星與英特爾等半導體大廠在美投資。這一巨額補貼引誘,看似甜蜜,但搞不好可能會變成難以咽下的毒藥。這個法案本身類似於前總統特朗普主導簽署的《美墨加貿易協定》中的“毒丸條款”,任一方不得單方面與非市場經濟體簽署FTA,這劍指中國,還設置了一個10年條款,即在美投資享受補貼後的半導體企業在10年內不得在中國或其他不友善國家興建先進芯片廠。這再次暴露了美國的經濟霸權與技術霸權,迫使芯片大企業二選一,企圖以此阻撓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
巨額補貼是糖果還是毒藥,還真不好說,且前車之鑒不遠。美國芯片法案意在高階芯片市場“去中國化”,這讓台積電非常痛苦,在美投資不僅成本高,還將成為“美國人才培訓所”。一旦投資效果不如預期,台積電不僅很可能要巨額經濟賠償,而且會極大影響公司的整體長遠發展。
王建民稱,最關鍵的是,美國當前人力短缺,勞動力成本高。根據測算,台積電在美投資建廠的人力成本較台灣高出50%,較大陸可能超出60%。同時美國還有龐大的工會力量與複雜法律規定,在美國和台灣還沒有簽署租稅協定的背景下,在美投資台商需負擔很高稅收,這些都是企業不得不要考慮的成本風險。
王建民強調,在此複雜新形勢下,尤其是在美國對華發起芯片戰與推動“去中排華”芯片供應鏈的背景下,台灣芯片企業對未來投資發展與布局需要做出更務實客觀的判斷與選擇,要充分認識到,未來中國大陸芯片產業必將突破困難,有更大更好的發展前景,而且大陸市場至關重要,切莫“重美輕陸”,輕易加入美國主導的“芯片四方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