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賤傷農,肉賤也是一樣。
2024年,中國人突然就實現了牛肉自由。
在一些地方的菜市場,鹵牛肉已經降到30多元一斤;要是在線上購買,最便宜的進口牛肉甚至只要20元/斤左右。
牛排的價格,都快跟豬排一樣了。
如果你經常出去吃或點外賣,應該也明顯感覺到,店家們越來越大方,居然舍得放大塊肉了。
反映到餐桌上,更加直觀。
9.9元起的牛肉飯、38元滿滿一鍋的牛肉火鍋、88元無限暢吃的牛肉自助……
久而久之,原本還挺渴望的牛肉,現在都吃得膩了。
但一切都是有代價的。
國民牛肉自由的代價,就是本土的17萬肉牛養殖戶。
據中國肉類協會測算,2024年11月,平均每出欄一頭肉牛虧損1600元以上,連續8個月虧損超過1000元,大約70%養殖戶入不敷出。
中國畜牧業協會更是呼籲,牛肉過度進口已對我國肉牛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養殖端虧損將引發養殖戶規模性退出,如不盡快采取措施,肉牛養殖業或將面臨根基動搖的困境。
對此,很多人的選擇是冷眼旁觀、乃至反對態度。
過去20年,你們賺錢的時候不吭聲,現在虧了一年就受不了了?
怎麼中國人就不能吃便宜牛肉了?
……
更有意思的是什麼呢?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數據,受幹旱影響,截至2024年10月,全球牛肉價格較年初上漲了12.4%,達到2020年以來最高水平。
也就是說,全球牛肉普遍處於“牛市”中,只有中國的牛肉價格反而在下跌。
跟股市挺像的。
萬年3000點只是表面現象,本質原因是制度不夠完善。
01 價格戰
牛肉為什麼突然便宜了?很多人都知道個大概。
2020年11月,中國與阿根廷簽署貨幣互換協議,後者獲得“自由支配”350億人民幣的權力,用以償還IMF的債務。
按照協議,2024年6月和7月,阿根廷政府應向中國人民銀行分別還款29億美元和19億美元。
但彼時,剛剛上台半年的米萊正在推行休克療法,根本沒有能力還錢,於是將還款時間延遲到2026年7月。
但即便到明年,這錢能不能還得上,依然不好說。
沒錢怎麼辦?拿物抵。
阿根廷擁有地球上最遼闊、最肥美的天然牧場之一潘帕斯大草原,牛肉多且非常優質。
2024年,阿根廷牛肉出口量為120萬噸,其中40萬噸流向中國;總額2.11億美元,折合人民幣平均約13元/斤。
40萬噸雖然很多,但中國目前牛肉的年進口量超過250萬噸,其中本身就有來自阿根廷的份額。
2023年,阿根廷向中國出口牛肉31.8萬噸,僅僅只比2024年少8萬噸而已。
如果只考慮到這8萬多噸的增量,怎麼也不可能對牛肉價格造成那麼大的衝擊。
問題出在另一件事上。
阿根廷想着搶占中國牛肉市場,但中國進口牛肉最大的貿易夥伴其實是巴西。
原本的格局中,巴西進口牛肉占比接近一半,阿根廷僅20%出頭。
中國雖然加大了牛肉進口配額,但為了一定程度上保護本國的養殖戶,增量十分有限。
這種情況下,怎麼辦?
只能卷價格唄。
2024年,中國進口牛肉的平均到岸價降至34.71元/公斤,同比下降21%。
而且照目前的態勢,2025年還得繼續卷。
但再這麼下去,國內的養殖戶們,就快吐血了。
據農村農業部數據,中國牛肉批發價連續12個月下跌,僅近半年就跌近四分之一。
消費者們是吃得爽了,但養殖戶倒了血黴。
目前,全國60%以上的肉牛養殖戶深陷虧損,平均每養一頭牛虧1600元。
更糟糕的是,全國基礎母牛存欄量還在急劇下降。
這就意味着,即便行情好轉,行業只需要4-5年時間來恢複元氣。
這種現象,值得每一個人思考:牛肉突然變得如此便宜,究竟算不算好事?
對占據大多數的消費者而言,這當然是好事,而且希望價格繼續下跌,跌到10塊錢一斤才好。
但對全國17萬牛肉養殖戶而言,他們毫無疑問會呼籲國家限制進口,避免更多同行因此倒閉。
這本身,就說不上誰對誰錯。
另外,中國是全世界第三大小麥進口國,對小麥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年進口量超過一千萬噸。
恰好,阿根廷是全球第七大小麥生產國,今年又是個豐收年。
眼看牛肉快卷到頭了,阿根廷小麥出口商正計劃向中國大規模出口小麥。
而早在2022年,中國就已經允許俄羅斯全境小麥進口,緩解對方出口壓力的同時、也能買到大量便宜糧食。
阿根廷正是缺錢的時候,一旦他們與俄羅斯再度展開價格戰,國內小麥的價格也有可能會像牛肉一樣猛降。
屆時,我們是吃得開心了,但農民又怎麼辦呢?
02 不同的選擇
話說到這里,所有人一定有一個疑問。
為什麼進口牛肉/糧食比本土的便宜,一旦大量進口本土的養殖戶/農民一定競爭不過?
直觀的原因是價格。
國產牛肉或小麥的價格,確實比別人高,質量上也不一定比別人好。
為什麼我們的農產品價格高?因為成本高。
國產牛肉不僅本身養殖成本就高,還要承擔增值稅等多項費用,自然不可能與進口牛肉抗衡。
那又為什麼成本高呢?
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理論上,農業品的利潤率無論如何也趕不上工業品,種地遠遠不如去當工人;但事實上,大部分發達國家,農民都屬於收入相對富裕的群體。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因為大部分工業國家,都采取的是以工業反哺農業,以此作為社會的緩衝劑。
最典型的就是美國。
從1933年開始,美國就一直保持超高的農業補助,平均下來農民40%的收入都來自補貼。
這個數據,隨着年代的推移不僅不降,反而還更高了,目前高達46%。
補貼高,不僅僅意味着農民的收入高。
同時還意味着,農民的實際生產成本,被大幅降低。
下圖是中美兩國小麥、稻谷、玉米的生產成本比較,中國的糧食生產成本遠遠比美國高。
既然如此,美國農民的糧食出售價,即便比中國農民更低,收入也比我們這邊高。
為什麼美國農民富有而中國農民貧窮?更早使用現代化生產只是表面原因之一,這個才是最本質的。
除了美國,與我們目前情況更接近的是曾經的日本。
眾所周知,日本諸島貧瘠,對糧食的進口依存度比中國高得多。
按理來說,日本大量進口糧食和肉食,一定會像我們現在一樣,對本國的農民和養殖戶造成巨大的衝擊。
但實際上,日本農民不僅沒有受到太大影響,而且不需要去卷價格,甚至賣得更貴也不愁市場。
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的數據:全國農民平均年收入為450萬日元,比東京企業員工的平均年收入高出12萬日元。
毫無疑問屬於相對富裕的群體。
之所以這樣,主要有兩個原因。
首先肯定還是補貼,日本農民的收入,也有至少40%來源於政府補貼。
但日本不是美國,即便給相同的補貼,本地農戶依然不可能競爭得過美洲得天獨厚的農民。
日本農業的困境,不僅僅是人多地少而已,更關鍵的是80%地區是丘陵和山地、沒有大平原,無法學美國那樣大規模搞農業機械化。
所以除了補貼,日本人為將本土農產品的售價提高?
怎麼提高?
早在1961年,日本就推出《農業基本法》,旨在縮小工農收入差別。
簡單來說,就是:政府以極高的價格收購農產品,確保農民的基本收入不低於城市工人。
那問題就來了,你高價收,絕不可能也高價賣,不然城市居民怎麼辦?
這個時候,有一個組織發揮了作用:農業協會。
早在1950年,農協就吸收了去昂99%的農民,承包了全國80%的農業生產資料和90%的農產品銷售。
它不單單是個民間經濟組織,更擁有龐大的政治能量,影響國會30%的席位。
在這股力量的推動下,日本政府繼續推出“減反政策”:政府根據市場需求,給農民制定一個固定生產量,鼓勵農民按這個量生產。
多出來的地,不論是休耕、還是輪作,補貼不變。
如此一來,直接導致日本本來就不多的耕地,棄耕面積從1975年的13.1萬公頃上升到42.3萬公頃;糧食自給率也從1967年的80%,一路下滑到如今的37%,在全球屬於墊底水平。
耕地減少,日本農民不僅沒有遭到經濟損失,反而越來越富有。
物以稀為貴。
在政府、農協、民間多方面的宣傳和運作下,日本各地實行“一村一品”戰略,推出熊本西瓜、夕張蜜瓜、岐阜草莓、晴王葡萄等等天價品牌。
日本政府還在鼓勵“高端”農產品出口的同時,限制大量進口外國農產品,以此保證本國農產品的競爭力。
日本農產品精細、高端的形象,就此推向全世界。
包括現在,國內市場乃至絕大部分人的潛意識中,日本的食材,就是綠色、健康的象征。
至於是不是,當然不是。
比如最知名的和牛,賣得這麼貴,但真沒有多好吃。
日本拓殖大學教授竹下正哲在《拯救日本的未來農業》中早就坦白:日本農作物是在農藥里‘泡大’的。
這波宣傳,究竟算不算成功?
至少對農民和養殖戶來說,是很成功的;城市居民,則因此失去了“水果自由”、牛肉自由等等。
但歸根結底,本質上就是讓渡一部分國家現代化的利益給農業,這是合理的。
03 尾聲
我們常說“谷賤傷農”。
但谷賤了究竟該怎麼辦、谷為什麼會賤?大部分人除了悲天憫人、並沒有去深究。
回歸到現在的牛肉降價、養殖戶虧慘,以及接下來有可能出現的小麥降價、農民血虧……
本質上的原因,還是因為過去多年,我們對農業生產的補貼並不夠。
試想一下,假如中國農民種一畝地,只有1000元利潤,年輕人是寧願去擰螺絲也不種地的。
但國家給你發500元補貼,積極性是不是就提高了?
如果更進一步,給農民一定程度的定價權,防止“谷賤傷農”,積極性是不是就更高了?
養殖也是同理。
不過,如此一來,若以日本為榜樣,城市居民或許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現在擁有的“水果自由”。
但也正如前文所說,以工業反哺農業、讓出一部分利益,是合理的。
這是全世界大多數國家早已驗證過的正確方向,也是我們如今正面臨着的最現實的問題。(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