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大家操碎了心:
先是螞蟻上市一出大戲,為中國最有錢的人操碎了心,然後是美國總統大選,又為全世界全有權的人操碎了心。
下班回到家,繼續為雙十一熬夜付尾款。
吃瓜剁手一時爽,看看日曆,2020年只剩下個把月就要結束了,今年的KPI完成了嗎?年初定下的掙錢目標實現了嗎?
紮心是有點紮心,但確實該為自己的錢包操操心了。
最近,“打工人”這個詞突然火了起來。
比起“上班”更像是為生活所迫,而“打工”就像是帶着美好的憧憬,用努力和汗水去創造未來。
人人自稱打工人,打工人語錄也是一套一套的:
打工人敢上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鱉,但卻不敢遲到,因為遲到扣錢。
這些令人捧腹而心酸的語錄中,在平凡中透露着追求,在屈辱里努力表現出倔強,雖然沒錢但仍然有着不卑不亢的禮節。
這就是當下普通上班族的群像,因此“打工人”的稱謂也迅速獲得廣大搬磚群眾的認同。
有時候不得不感慨時代變化之快,就在一兩年前,流行的語錄還是截然相反的:
從“這輩子都不可能打工”到“打工才是人上人”,這里面的變化其實很值得咂摸咂摸。
人人自稱“打工人”,意味着在當下,一份安穩的工作和收入,遠比我們想象的更重要。
你可能不愛這份工作,也不滿意工資收入,但是相比失業的恐懼和害怕,你更願意默默忍受一份能帶來穩定收入的乏味工作。
只要極少數的人擁有自由選擇工作的權力,而絕大部分人都只能被工作選擇,成年人的世界是殘酷的,而職場更是現實之地。
而加劇這一變化更深層的根源在於:這兩年尤其是疊加疫情衝擊的2020年,世界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撕裂和衝突在不斷加深,不確定性的風險從未像現在這麼高發。
這一年來我們見證了太多的黑天鵝起飛,也被太多顛覆認知的事情震驚得目瞪口呆,我們內心深處的風險的意識被充分激發出來。
珍惜健康,珍惜工作,珍惜自己還能把握的好時光,成為在不確定性中感受確定性的小確幸。
所以,哪怕我們可能不是那麼喜歡自己的工作,也感謝它給了自己一份踏實的收入,“打工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保持打工人的熱情固然沒有錯,但是打工人的焦慮並不是靠打工就能解決。
尤其是在當下,內卷化成為懸在每個人頭上的巨大鍘刀,越來越多的加班、許久不漲的工資、越來越大的年紀、越來越差的身體,無時無刻不在提醒着我們:
你不僅要做一個勇敢的打工人,而且還要去尋求人生中更多確定性的機會。
說的再直白一點,當工資收入已經捉襟見肘後,還有什麼辦法能夠增加自己的收入。
菜導最近發現,無論是在知乎還是在抖音,關於討論“副業”的帖子和視頻越來越多,日賺100到300,月入5000到1萬,各種副業教學看得人腦洞大開,足以說明當代打工人的收入焦慮有嚴重。
不過,很多副業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穩定,有些甚至已經在違法犯罪的邊緣試探,不要衝動盲目嘗試,很可能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作為一名從事理財行業的老兵,自然而然會向你推薦理財這個副業。
嚴格意義來說,理財不僅僅只是副業,本質上關系到你個人和家庭長遠的財務規劃。
大家總想着找各種資源創收,但往往忽略了金錢本身也是一種資源,只要利用得到,就能持續增值。
相比其他副業,理財最大的好處是:人的精力總有限,而金錢永不眠,只要方法得到,錢會自動生錢,這也就是理財帶來的被動收入和睡後收入。
一邊努力工作,一邊科學理財,內外雙循環加持,不僅能夠實現收入增加,而且對於未來的財務規劃也更加清晰。
說到這里,你可能會問:那我該買什麼樣的理財產品呢?
錯,這樣的想法是大錯特錯,理財不是盲目投資這麼簡單。
真正科學的理財,必須先掌握基礎的理財知識,了解主流投資產品的風險收益,再結合個人實際的財務情況,制定合適的理財計劃。
來源:微信公眾號菜鳥理財
ID:cainiao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