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切換

FX168財經網>國內外政經熱點解讀>正文

水滴籌被曝醫院掃樓式籌款,誘導、造假、詐捐,2.5億人的愛心淪為消耗品?

文 / 秋名山嫩司機來源:FX168財經網

近日,一則“掃樓式”籌款視頻令互聯網籌款平台水滴籌陷入信任危機。

慈善還能這麼做?

11月30日,梨視頻《臥底實拍醫院掃樓式籌款,審核漏洞多》的報道在網絡上引發公眾關注,該報道將矛頭直指水滴籌。

梨視頻發布臥底水滴籌醫院掃樓籌款的視頻(圖源:微博)

“5個有效單就是80一單,6到10單就是100(元)一單,我上個月拿了一萬四千塊……”

說這話的是水滴籌的醫院地推。這些地推人員憑借提成月入過萬,每單最高提成150元,每個月最少得完成35單,實行末尾淘汰制,完不成訂單就會被淘汰。 

 

這些地推人員見到病人和家屬的時候自稱是“誌願者”,每天都在醫院掃樓,逐個病房地教病人家屬如何在水滴籌上面發起籌款,招募捐款。

若患者有意向發起籌款,誌願者們就開始幫患者撰寫求助人的故事,籌款金額也由誌願者和患者家屬之間“商量”着確定。

通常來說,通過眾籌籌款治病,一般是因為家庭條件困難,但是在水滴籌,病人的經濟情況不在籌款顧問關心的範圍。 

 

鏡頭下,面對病人家屬對自己經濟水平能否符合募捐資格,籌款顧問態度很隨意:“有一套房可以發(籌款)”,“車子超過30萬的,你就需要問一下什麼時候買的”。

對於籌款用途,水滴籌並沒有做更多調查,也不強制要求公布,大量求助者提現成功後也不用證明資金去向。 

水滴籌的信任危機

2018年7月,鄧女士事件首次帶出了對水滴籌的質疑。 

據報道,廣西南寧的鄧女士在水滴籌發起籌款,稱女兒小黃由於病毒感染住進了ICU,卻無錢治病,最後經過近萬人捐款,共籌得25萬多元。

然而,事後網友爆料,鄧女士家里並不缺錢,其在南寧武鳴開有多家粉店,開奧迪車,且名下有幾套房產。

對於網友的揭底,大病初愈的小黃在網上公開和網友展開罵戰,言語粗俗不堪,她通過QQ空間罵道:“我媽能掙錢關你什麼事?” 並稱:“你給了多少錢,我還你,不缺你這個傻×的錢。” 

 

2019年5月7日,有媒體報道稱,德雲社相聲演員吳鶴臣突發腦出血而住院救治,其家人為其在眾籌平台“水滴籌”上發起籌款,金額為100萬元。

不過,吳家經濟狀況較好,在北京有兩套房產、一輛車,卻在眾籌時還勾選了“貧困戶”標簽。

 

距相聲演員吳某眾籌100萬被質疑詐捐僅1個多月,杭州蕭山一女子稱父親患有胃癌,眾籌20萬元。眾籌頁面上可以看到,女子自稱無房產、無車、無醫保、無商業重疾保險,家庭年收入為36000元。

但之後有網友發現籌款人發微博曬照片,稱老公給自己定了輛跑車。其母親開50萬元的車,穿上萬元的貂皮。此外該女子微博日常,都是出國旅遊、購物、曬包、曬車等炫富內容。

 

接二連三的負面新聞已經使得“水滴籌”陷入信任風波,如果這些還能解釋為少數投機分子的貪婪行為,那麼“掃樓式”籌款無疑是將“詐捐”行為擴大化、普遍化。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份,水滴籌就有“招募1.6萬誌願者地推”的傳聞。目前,水滴籌在線下有300多個片區經理,管理的誌願者(籌款顧問)覆蓋了中國400-500個城市。

 

社會愛心還能消費多久?

在爆出過這麼多“有車有房號召募捐”事件後,水滴籌仍然放任自身監管漏洞掃樓式籌款。很多人表示,水滴籌的做法損害了大家善心。

圖源:央視網

 

 

不少網友紛紛表示“這就是我越來越少捐款的原因”、“不要讓別人的善良被過度消費”、“消費善良,以後會導致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籌不到錢”等。

這種一次次消耗公眾善意的行為,無異於自毀基石。就連水滴籌自己的“誌願者”都表示,最近籌到的款項越來越少了。

 

12月2日晚間,水滴籌方面承認,線下人員違反服務規範的類似現象確有不同程度存在,已經全面暫停線下服務。同時表示,這類問題核心是公司的管理問題。 

此前,水滴籌在官方微博上發布了關於“線下籌款顧問”相關報道的說明,回應稱,自即刻起,線下服務團隊全面暫停服務,整頓徹查類似違規行為。

針對報道中提到的財產信息審核、目標金額設置、款項使用監督等問題,水滴籌稱,公司皆建立了相應的審核機制,確保財產等信息的充分公示並聯合第三方機構驗證,同時持續跟進款項的使用情況。

圖源:新浪微博

 

 

其實,這種掃樓式的地推模式在“互聯網+公益”的眾籌平台中普遍存在,這里邊水滴籌已經算是給得少的了,才150一單。 

據報道,悟空籌、360籌都是給500多一單的。今年10月有個細雨籌,甚至能給到800一單,不過很快發現,這平台卷着患者的錢跑路了。

艾媒咨詢集團CEO張毅表示,在監管真空的境況之下,水滴籌詐捐、審核不嚴等事件頻頻被曝光,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這集中反映了類似於水滴籌這樣的平台商業盈利問題。

張毅進一步稱,因為在業績面前,對於經營者來講,他們可能會通過各種手段把業務做起來,勢必需要一些手段去催生。因此,從本質上來講,企業如果沒把握好經營、發展和公益的問題,恐怕類似事件還會發生。

 

近年來,水滴籌作為一種互聯網生態下公益慈善事業的創新模式,的確有眾多的家庭在困難的時候,通過平台獲得了強有力的支援和幫助,平台也因此達到了“公益”的目的,激發了中國社會慈善意識的覺醒。

水滴籌官網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已為大病患者籌到200多億救命錢,共有超過2.5億名愛心人士參與幫助,累計產生了6.5億人次的愛心捐贈活動。

不過,社會愛心從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公共資源,真不希望“公地悲劇”在這個剛剛興起的慈善領域上演。 

分享

相關文章

48小時/周排行

最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