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简切换

FX168财经网>胡海鸥>正文

货币定义的破绽与流弊

文 / Cherry来源:上帝笑了GodLaughs

廣告
廣告

通常人们只看见英国工业革命的辉煌,却忽视在此之前,“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价值观崛起,只有产权明晰贯穿于所有的领域,工业革命成果归属明确,财富才能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我们的很多逻辑和思路都从苏联引进,尽管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的成果,但是在货币发行上的逻辑和产权还非常需要理顺。

“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英国首相老威廉·皮特1763年在国会的一次演讲,题目是《论英国个人居家安全的权利》

按照苏联货币银行学教科书的逻辑,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特殊商品。这个定义的前提是等价交换,但该交换动机不成立,技术做不到。因为貌似与对方产品的交换,本质上却是各自得失的比较。不仅因为信息不对称,大家都很难知道对方的耗费,更要紧的是只要自己有赚,管人家的劳动耗费干什么?所以交换只能是各自财务收入与成本的比较,利润才是王道。没有等价交换,何来一般等价物呢?

正是从这个完全非常可疑的前提出发,苏联理论提出要实现货币流通为商品流通服务。也就是货币量要与商品量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中国历史上有1元货币要有8元物资保证的认定。也许这是当时缓解经济矛盾的权益之计,但不能作为货币发行的基本理论。因为货币与商品的系列交织在一起不断延长,货币不仅有法币,电子货币,还有游戏币;商品不仅有当令走红的,还有冷背残次的,甚至有咸鱼翻身的;此两者通过虚拟世界甚至与真实世界连接起来,并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在商品与货币都面目不清,数量飘忽的情况下,想要保持它们之间某种比例关系,这基本是件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货币流通为商品流通服务”不成立

更不用说,货币流通为商品流通服务已经违背现代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调控规律。一般来说,宏观调控就是在经济低迷时增加货币供给,经济过热时减少货币供给,以缓解经济的波幅。而按照货币流通为商品流通服务的理论,则只能是在经济过热时增加货币供给,经济偏冷时减少货币供给,以保持商品与货币的相适应。经济因此被火上浇油或雪上加霜,从而不是缓解波幅,而是加剧它的上蹿下跳。

除了上述前提不成立,后果很严重外,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相适应还侵犯公众的财产权。按照苏联的理论,与商品对立的价值形态是货币,所以货币要随商品数量相应变动。外汇代表外国商品,所以买外汇发人民币,以促进和实现商品流通,保持价格稳定。这就是根据商品量的变动,相应调节货币量。而按照现代金融理论,货币是政府的债务凭证,政府只能以自己的,而不是公众的资产作为发行货币的担保,货币发行的担保是政府的偿还能力,即未来的税收,它与公众财富无关。显然,按照现代金融理论,只有公众的资产都属于政府,才能成为政府发行负债的担保。可见,苏联体制的本质是“率土之滨,莫非皇土”。如果公众是独立的存在,他们是自己财产的主人,谁再拿他们的资产作为自己负债的担保,这一定是对公众财产的侵犯。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从人民公社到土地承包,从国有企业到股份制企业等等,都是在努力挣脱苏联体制,最大限度地尊重公众的财产权。只是货币发行问题过于深层,有关理论未来得及鉴别和梳理,以致有关操作至今还没有明显的改变。

货币发行是央行的负债——《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继续货币流通为商品流通服务的理论和实践一定会阻碍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首先,政府可以以天下的资产作为自己发行货币的担保,则货币发行量几乎没有上限,实际发行量只能“命悬”管理层的良知与压力,发行过多和通胀将难以避免。但如果政府要以自己的资产为发行的担保,资产不够而要增发,难度很大,通胀可能大幅度下降。其次,如此发行势必是财富向政府转移,公众所得随之下降,他们的购买和消费减少,总供给卖不掉,经济低迷,税基减少,政府所得也下降。反之,以政府负债为发行担保,财富不向政府转移,公众购买和消费不下降,再生产循环健康有序,政府税收增加就能建立在稳妥的基础上。可见,只有尊重公众财产权,货币发行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全社会的共同利益。

只有尊重公众财产权,以自己的资产为货币发行的担保,货币发行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全社会的共同利益

文:胡海鸥 教授

分享
掌握最新全球资讯,下载FX168财经APP

相关文章

48小时/周排行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