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切換

FX168財經網>政經>正文

中國汽車品牌崛起!超越美韓 比肩日德,中國或將重塑全球汽車行業

文 / Sue 來源:第三方供稿

FX168財經報社(北美)訊 中國汽車品牌吸引了越來越多外國客戶,中國有望成為全球第二大乘用車出口國,可能會重塑全球汽車行業,並引發與貿易夥伴和競爭對手之間新的緊張關系。

根據中國乘用車協會的數據,自2020年以來,中國制造的汽車海外出貨量增長了兩倍,去年達到250多萬輛。這一數字僅略低於德國(約6萬輛),而德國近年來的出口量一直在下降。中國的數據落後於日本,但領先於美國和韓國,預示着老牌汽車巨頭將面臨一個強大對手的出現。

中國品牌現在是中東和拉丁美洲的市場領導者。在歐洲,中國制造的汽車主要是特斯拉(Tesla Inc.)、沃爾沃(Volvo)和MG等中國所有的前歐洲品牌的電動車型,以及達西亞春季(Dacia Spring)和寶馬iX3等歐洲品牌。比亞迪(BYD Co.)和蔚來汽車(Nio Inc.)等一大批中國本土品牌也在崛起,它們雄心勃勃地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在巴菲特旗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支持下,比亞迪已經吸引了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的電動汽車買家。

中國已不再是低成本消費電子設備、家電和聖誕玩具的“世界工廠”。通過向競爭激烈、監管嚴格的市場轉移生產更複雜、更精密的產品,中國企業正在向制造業價值鏈的上遊移動,制造業是增長的關鍵驅動力。哈佛大學增長實驗室(Growth Lab)編制的經濟複雜性指數(Economic Complexity Index)將中國排在世界第17位,而10年前中國還排在第24位。

進入歐洲一直是中國企業的目標,中國企業從21世紀初開始在歐洲大陸的車展上參展。2007年前後一系列失敗的安全測試粉碎了這些希望。新加坡汽車咨詢公司JSC Automotive的Jochen Siebert說:“坦白地說,我以為就這樣了,永遠。”

但由於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和隨之而來的標準化,這些擔憂現在已經成為曆史。高盛集團表示,中國的新汽車廠是世界上機器人使用率最高的。隨着過去10年質量的提高,中國汽車開始在歐洲安全測試中名列前茅。中國對空氣汙染的嚴格控制也幫助大多數中國汽車達到了歐洲的排放標準。

根據歐盟統計局的數據,2021年中國對歐盟的出口激增156%,達到43.5萬輛。Rhodium Group董事Agatha Kratz表示,中國電動汽車出貨量的快速增長,可能會在歐盟引發政治反彈。她表示:“部分原因是中國企業越來越好,但部分原因是中國產能過剩。這將是一個痛點。就貿易保護而言,這可能會在歐洲引發非常強烈的反應。”

中國傾向於出口相對便宜的汽車,根據UN Comtrade提供的數據,2021年中國產乘用車出口均價約為1.37萬美元,約為德國車的三分之一,比日本車便宜30%左右。中國汽車最有可能對更便宜的日本和韓國車型構成威脅,而不是德國品牌。

證明了自己是工業巨頭可靠的制造中心之後,中國一直在引領下一個前沿領域:電動汽車。中國本土汽車制造商發現,與複雜的內燃機相比,電動平台相對容易掌握。

全球在削減碳排放和拯救地球的努力,促使中國政府用補貼鼓勵電動汽車制造商和買家,而強大的本土供應鏈使得在中國生產電動汽車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便宜。特斯拉上海工廠去年生產了近71.1萬輛汽車,占該公司全球產量的52%。這些措施還催生了數十家像always這樣的中國國內制造商。許多公司幾乎沒有取得什麼進展,但比亞迪、蔚來和小鵬汽車屬於有潛力在全球舞台上大放異彩的佼佼者。

比亞迪也生產自己的電池和芯片,是中國最大的電動汽車生產商。它的雄心是成為全球廉價買家電動汽車領域的豐田,希望通過自己的電池和半導體它實現這一目標。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僅銷售幾千輛汽車開始,中國汽車制造商已經走過了漫長的道路。直到2018年,特斯拉被允許完全擁有中國工廠,外國汽車制造商必須與當地公司建立合作關系,才能在中國生產。在外國企業保護自己最先進技術的同時,中國本土企業通過向合作夥伴學習工藝,收購沃爾沃(Volvo)和蓮花(Lotus)等品牌,增強了競爭力。國內需求的快速增長使中國在2009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

中國供應鏈的增長也與汽車制造業同步。現在幾乎所有零部件都由國內企業生產,包括大約10年前還需要進口的零部件,比如高強度鋼和增強玻璃纖維。中國在2021年首次在汽車和汽車零部件領域實現貿易順差。不過,裝配線仍然依賴日本和德國的先進機器。

分享
掌握最新全球資訊,下載FX168財經APP

相關文章

48小時/周排行

最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