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北美)訊 在西方央行繼續提高利率以抑制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之際,中國卻面臨着與之相反的風險——通貨緊縮。
(截圖自華爾街日報)
5月份,中國工廠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降幅創7年來最大,而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幾乎沒有變化,這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國內外都面臨挑戰的新跡象。
經濟學家說,沒有通脹壓力意味着,如果經濟不能很快複蘇,中國可能會經曆一段時間的通貨緊縮,即物價普遍下跌。
持續的通貨緊縮往往會抑制經濟增長,而且很難逃脫。經濟學家說,雖然物價長期下跌的可能性不大,但中國的政策制定者仍需要采取更多措施來避免這種風險,讓經濟重新運轉起來,或許可以通過下調利率、讓人民幣貶值、向家庭和企業提供現金或其他刺激消費的措施。
野村證券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陸挺周五(6月9日)在給客戶的一份報告中說,他預計中國的銀行最早將於下周下調關鍵貸款利率。
中國央行行長易綱在周三的一次會議上發表講話說,他預計今年下半年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將小幅上升,12月份將超過1%。中國央行在周五公布月度通脹數據後發表了上述講話。他說,中國人民銀行將使用其工具來支持經濟和促進就業。
中國物價下跌對全球經濟來說並不一定是壞消息,進口中國商品的成本下降應該有助於降低許多經濟體仍高得令人不安的通脹率。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已經在向世界輸出通縮,”聯合私人銀行駐香港的資深亞洲經濟學家Carlos Casanova表示。他說,這可能有助於緩解美聯儲和其他央行的壓力,這些央行正在努力抑制通脹。
中國5月份生產者價格指數較上年同期下降4.6%,為2016年初以來的最低水平,也是連續第八個月下降。
中國國家統計局周五公布,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僅上漲0.2%,略高於4月份0.1%的同比漲幅,但仍遠低於政府和央行設定的3%的年度通脹上限。
(圖源:亞洲經濟數據庫)
在美國,4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環比年率放緩至4.9%,但仍比美聯儲2%的目標高出一倍多。在使用歐元的20個國家中,5月份的年通脹率為6.1%。
原油、食品和其他一些大宗商品的價格在去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飆升,但現在已經回落,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中國通脹的低迷。
但與大多數其他經濟體在擺脫新冠大流行後的經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的困境背後是國內和海外支出的不足。
由於外國人購買中國產品的熱情不再像央行開始提高借貸成本之前那麼高漲,中國工廠正在降價。人們所希望的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消費熱潮並沒有實現。房地產市場低迷,打壓了投資。
西方的政策制定者和經濟學家正在探索,企業豐厚的利潤率是否正在引發本國經濟的通脹。在中國,工業利潤正在下降。
通脹數據為中國經濟複蘇力度發出的一系列令人失望的信號增添了新的一筆。在北京方面於2022年底放棄嚴厲的疫情防控措施後,人們曾預計中國經濟複蘇將在今年推動全球經濟增長。
中國5月份出口同比下降,為三個月來海外出口首次出現年度下降。商業調查顯示,5月份工廠活動萎縮,服務業活動疲軟。超過五分之一的年輕人失業。
盡管如此,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鑒於與2022年相比基數較弱,中國今年將達到或超過政府設定的經濟增長5%或以上的目標,當時主要城市的零星封鎖打擊了經濟。
凱投宏觀中國經濟學家黃子春(音譯)說,她認為中國不會出現大範圍的通貨緊縮,並預計在政策制定者的支持和勞動力市場的改善下,未來幾個月消費者價格增長將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