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前中國央行統計分析司司長盛松成表示,中國財政政策需要在刺激經濟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因為降息可能會鼓勵人們預防性儲蓄而不是消費,且調整利率無助於中企融資,企業投資決策主要取決於貸款的可獲得性,而不是利率。他同時強調,疲弱的家庭和企業信心限制了寬松政策的影響。
盛松成認為,中國宏觀經濟狀況不適合持續降息。他表示,中國應該考慮發行更多政府債券,並進一步削減銀行存款準備金率。
(來源:Bloomberg)
現為上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的他表示,當利率下降時,會產生兩種效應,分別是“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
他進一步解釋:“替代效應即直接消費變得更具吸引力,收入效應即人們預計未來的儲蓄收入會降低,收入效應暫時發揮主導作用。”
中國家庭的收入預期正在減弱,風險厭惡程度也越來越高。降息可能會侵蝕家庭財富收入並加速預防性儲蓄,從而導致目前的消費減少。
當被詢問到,為何目前商業投資對降息不太敏感?盛松成回應稱:“企業在進行投資決策時更關注利潤和風險,利率的微小變化意義不大。從工業企業數據來看,中國經濟仍處於複蘇過程中,中國企業利潤較低。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對投資和借貸都持謹慎態度。”
他指出,與許多國家一樣,中小企業在中國獲得融資更加困難。因此,中小企業的投資決策主要取決於貸款的可獲得性,而不是利率。
“中國國有企業的投資也沒有什麼利息彈性,這是因為他們的融資預算通常限制較少。因此,利率調整暫時不會對中國企業的投資決策產生重大影響,”盛松成補充道。
他也提到,6月份最新CPI和PPI環比負增長,消費和投資需求不足。他稱:“不建議采取激進的政策刺激,更實際的做法是擴大中央對地方政府的轉移支付,或者以國債的方式承擔債務。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中央杠杆率較低,地方政府債務限額應受到嚴格控制。”
“分配這些資源的方式也很重要,中國經濟要回暖、可持續增長,需要的是支持消費和高新技術產業。”
另外,他傾向於認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也至關重要。舉例而言,降低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也有利於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有效支持國債發行。
針對近期人民幣疲軟,是否會成為推遲降息的另一個理由,盛松成強調,中國貨幣政策的總體立場是內部均衡為主、與外部因素相平衡。
他繼續解釋:“是否調整利率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匯率是其中之一,但可能不是最重要的。目前美聯儲加息已基本結束,中國經濟形勢有望很快好轉,我們預計未來人民幣匯率將企穩。”
“我不認為中國正在經曆資產負債表衰退,當前的消費放緩與收入放緩和預期減弱有關。截至2023年第一季末,家庭杠杆率以債務與收入衡量為63.3%,這比2022年第四季高出1.4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