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日本《日經亞洲評論》周四(8月3日)撰文稱,在中國東部安徽省銅陵市,半完工或看似廢棄的住房項目是常見的景象。
在郊區一個正在開發的地塊上的廣告上寫道:“買一層,送一層。”但一位當地居民說,即使有了這樣的慷慨報價,145萬元人民幣(約合20.2萬美元)的價格對大多數人來說仍然太高,他解釋說,該地區的平均月薪在3000到4000元人民幣左右。
當地居民說:“即使他們稍微便宜一點,也不會有買家。”
(圖片來源:《日經亞洲評論》)
文章指出,未售出的房屋只是中國房地產市場深度衰退的一個症狀,甚至連政策制定者也開始承認這一點。中共中央政治局在7月24日的最後一次會議上承認“中國房地產市場供需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
中國官方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新建住房銷售(按建築面積計算)下降26.8%,2023年上半年同比再下滑2.8%。
在銅陵這樣的三四線城市,購房者尤其稀缺。民生證券(Minsheng Securities)分析師周俊智估計,要把銅陵市的所有存量住房全部消化完,需要13年以上的時間。
中央政治局會議後發表的聲明,省略了“住房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一慣常用語,這是政府遏制房地產泡沫努力的一個標誌,表明對房地產市場暴跌的擔憂正在加深。
據估計,房地產及其相關行業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0%左右。盡管這在需求強勁時推動經濟的快速增長,但現在卻嚴重拖累經濟。
今年4月至6月,經季節調整後的實際GDP環比增長0.8%,低於第一季的2.2%。一些經濟學家目前預計,中國全年經濟增速將低於5%。
中國恒大集團(China Evergrande Group)等負債累累的開發商在現有的財務問題之上,又受到政府新冠清零政策的沉重打擊。與此同時,2022年底,中國人口開始出現61年來的首次下降,市場從短缺轉向過剩。
總部位於上海的數據提供商Wind資訊稱,中國內地上市房地產公司的員工人數從2021年底的約89萬人銳減至去年的約10萬人。
瑞銀(UBS)策略師孟磊表示:“裁員正給家庭的消費欲望帶來下行壓力。”
《日經亞洲評論》稱,其他負債企業承受的壓力開始顯現。7月19日,江蘇省江陰市同意以1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材料制造商江蘇華西集團(Huaxi Group)80%的股份。該公司由當地的華西村經營,經營紡織廠和鋼鐵廠,曾經是這個被譽為中國最富裕的村莊的經濟核心。
2011年,該集團將旅遊業視為下一個利潤增長點,在華西村中心建造了一座高328米、72層的酒店。但在一個缺乏旅遊景點的地區,這家酒店吸引的顧客寥寥無幾,現在基本上無人居住。
華西集團最新財報顯示,截至2018年9月底,華西集團淨資產約為140億元人民幣。在這些資產貶值後,地方當局被迫出手紓困。
《日經亞洲評論》指出,金融市場正密切關注圍繞地方政府融資平台(LGFV)的風險。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是為地方政府支出籌集資金而成立的國有企業。土地使用權(一個重要的資金來源)的銷售大幅下降,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還款由地方政府擔保的隱含假設正在出現裂縫。
花旗集團(Citigroup)估計,中國的公共債務總額(包括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有息債務)為108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GDP的90%左右。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上周的會議上表示,中國應該“制定和實施一攬子債務清理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