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日本《日經亞洲評論》周五(8月4日)撰文稱,中國經濟正顯示出陷入與日本在資產價格泡沫結束後類似的衰退的跡象,隨着人口開始下降,不確定性削弱了企業和消費者的支出意願。
即使在中國政府結束了遏制新冠病毒的清零政策之後,經濟仍在艱難地回到正軌。
北京一家餐館的老板表示:“自5月份勞動節假期結束以來,顧客們都勒緊了錢包。”每位顧客的消費已從春季的人民幣400元左右降至人民幣300元以下,或從56美元左右降至42美元以下。
《日經亞洲評論》文章指出,需求疲軟導致通貨膨脹疲軟的模式,與日本自1990年以來幾十年的停滯有相似之處。
(圖片來源:《日經亞洲評論》)
中國政府下屬智庫——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殷劍峰表示:“中國正在顯現出‘日本病’的跡象。”6月份,中國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增幅放緩至0.4%。過去幾年的通脹趨勢與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的情況非常相似。
中國當局不認為存在通縮風險。但殷劍峰表示,基於CPI高於實際通脹率的趨勢,中國目前處於通縮狀態。
殷劍峰在“日本病”一文中說,1990年泡沫經濟危機破滅後,日本即陷入到長達幾十年的經濟停滯中,實際GDP幾乎零增長,名義GDP負增長。日本學者將這種停滯稱作“日本化”(Japanization),並給出了日本化的三個主要特征:總需求不足使得產出低於潛在產出水平,自然利率持續下降並變成負值,通貨緊縮。
殷劍峰稱,對於長期停滯的日本案例,他更喜歡將之稱為“日本病”——這就是持久的、“壞的”通貨緊縮。
“日本病”一文指出,隨着人口陸續達峰,中國也呈現出“日本病”的跡象。從物價水平看,核心CPI自2022年4月份以來就低於1%。按照標準的定義,這就是通貨緊縮。與此同時,相對價格效應也開始呈現。PPI自去年10月就陷入負增長,尤其是PPI中的生產資料價格下滑程度最大。以2012至2021年的平均數據看,中國的投資率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了19個百分點,居民消費率則低了18個百分點。
《日經亞洲評論》稱,中國民眾對經濟的發展方向表示擔憂。一位在2022年春季經曆過上海封鎖的餐廳員工說:“對未來的焦慮在很多人心中已經根深蒂固。”消費者不願購買房屋和耐用品等大件商品。隨着青年失業率超過20%,年輕人更加勒緊褲腰帶。
資金被閑置在銀行里,很像後泡沫時代的日本。6月底,中國的存款比貸款多出人民幣48萬億元(約合6.7萬億美元),這是有記錄以來的第二高差距,僅次於剛剛今年3月份。在日本,人們對儲蓄的強烈偏好造成流動性陷阱,使貨幣政策在刺激經濟方面的效果降低。
中國出生率的迅速下降也類似於“日本化”。一些人預計,今年中國的新生兒數量將不到800萬,是五年前總數的一半。如果不加以控制,最終將導致嚴重的勞動力短缺和消費市場萎縮。
在人口增長的同時,中國能夠利用資本形成——建設房地產和鐵路等資產——作為經濟引擎。但隨着基礎設施發展到一定程度,尤其是在城市,其促進增長的效果正在減弱。
殷劍峰的研究小組發現,2010年中國的投資效率是日本的兩倍,比美國高20%,但在2010年代初低於美國,在2019年低於日本。
盡管政府的大手筆支出政策帶來的回報越來越少,但中國政府所尋求的從投資拉動型經濟向消費拉動型經濟的轉型一直進展緩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中國明年的經濟增速將為4.5%,2026年將進一步放緩至3%。
中國政策制定者對泡沫破滅後的日本進行了大量研究。瑞穗證券(Mizuho Securities)首席市場經濟學家Yasunari Ueno表示:“他們專注於避免泡沫過度破裂,以及維持經濟和金融穩定。但在人口問題上不從日本吸取教訓的代價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