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華爾街日報概括了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多重問題,指出中國擺脫貧困、走向大國的經濟模式似乎已經遭遇挫折。
(截圖自華爾街日報)
多年來,中國借助投資於工廠、高樓大廈和基礎設施,帶來了長期的高速增長,讓大部分人脫離了貧困,使其成為全球出口巨頭。
然而,這種模式現在已經失效。
當中國努力趕超時,這種模式能夠奏效,但現在中國深陷債務泥潭,建設項目所需的資源不再充足,一些地區的橋梁和機場空置嚴重,數百萬套公寓空置無人入住。
更為嚴重的是,投資回報率急劇下降。
盡管中國早在數月前就結束了動態清零政策,全球也已經從大流行病中恢複,但最近,雲南地方政府表示將花費數百萬美元建造一個龐大的新冠檢疫設施,占地面積相當於三個足球場那麼大。
其他地區也在采取類似措施。在私人投資疲軟、出口不振的情況下,政府官員表示別無選擇,只能通過借貸和建設來刺激經濟。
現在經濟學家認為,中國正在步入一個增長速度顯著放緩的時代,不利的人口結構以及與美國及西方盟國之間不斷擴大的鴻溝,正威脅到外國投資和貿易。事態惡化,這或許不只是經濟疲軟的階段,更可能是長期高速增長時代的黯淡謝幕。
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亞當·托茲稱:"我們正在見證經濟史上最戲劇性的轉變。"
未來會怎樣?
展望未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未來幾年中國的GDP增長率將低於4%,不及過去40年的大部分時間。資本經濟公司的數據顯示,中國的趨勢性增長已從2019年的5%減緩至3%,預計到2030年將降至2%左右。
(圖源:世界銀行)
以這個速度,中國可能難以實現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0年提出的將經濟規模在2035年翻一番的目標,這可能使中國更難從中等收入新興市場脫穎而出,也可能意味着中國永遠無法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這正是中國多年來的雄心壯誌。
然而,以往關於中國經濟衰退的諸多預測都被證明偏頗。中國蓬勃發展的電動汽車和可再生能源產業表明中國仍然有能力引領市場。與美國關系的緊張可能會推動中國加快人工智能和半導體等技術的創新,從而開辟新的增長道路。
同時,如果中國政府願意,也可以通過擴大財政支出等手段刺激經濟增長。
盡管如此,經濟學家普遍認為,中國經濟已進入一個更具挑戰性的時期,以往刺激經濟增長的方法所帶來的回報將會逐漸減少。
(圖源:The Lowy Institute、Bruegel)
在疫情爆發之前,壓力已經顯現。中國政府通過增加借款和發展房地產市場來維持經濟增長,有時候房地產市場占據中國GDP的25%以上。
疫情初期,中國成功遏制病毒,而美國消費者在大流行期間的支出增加,這進一步掩蓋了中國經濟問題。然而,隨着房地產泡沫破裂,西方對中國產品的需求減弱,債務達到不可持續水平,中國的經濟問題逐漸顯現。
近幾個月來,中國經濟前景更加暗淡。制造業活動下降,出口減少,年輕人失業率創下曆史新高。隨着整體經濟陷入緊縮,中國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之一碧桂園控股甚至面臨違約的風險。
中國重演類似日本的經濟放緩?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如果中國政府不采取更積極的刺激措施,不努力重振私營部門的企業活力,中國的經濟放緩可能會演變成長期停滯,就像日本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所經曆的情況,當時房地產泡沫破裂導致了多年的通貨緊縮和有限的經濟增長。
(圖源:世界銀行)
然而,與日本不同的是,中國尚未成為富裕國家,人均收入遠低於更先進的經濟體。2022年,中國的人均國民收入約為12,850美元,低於世界銀行將其列為"高收入"國家最低標準的13,845美元。
與此相比,日本2022年的人均國民收入約為42,440美元,美國約為76,400美元。
中國經濟的疲軟可能會削弱民眾對習近平的支持,盡管目前尚無明顯的有組織反對跡象。一些美國分析人士擔心,中國政府可能會在經濟增長放緩時變得更加壓制國內,更加強硬地對外,從而增加衝突的風險,包括可能在台灣問題上發生衝突。
在政治籌款活動上,拜登表示,中國的經濟問題是一顆"定時炸彈",可能會促使中國領導人采取不良行動。
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則對此作出反駁,稱拜登試圖將抹黑中國作為其解決美國經濟問題的"大戰略"的一部分。評論還表示,盡管面臨一些挑戰,但中國今年的經濟複蘇勢頭強勁。
中國官員已采取了一些措施來刺激經濟增長,包括降低利率。
中國世紀
中國曾經曆一場令人驚歎的變革。自1978年鄧小平開啟"改革開放"時代以來的40年間,中國始終穩定前行,積極 embrace 市場力量,向西方敞開大門,特別是通過國際貿易和投資。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這段時期內,中國的人均收入增長了25倍,超過8億中國人走出貧困,占據了全球減貧總人口的70%以上。從一個曾經飽受饑荒之苦的國家,中國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成為美國領導地位的最大挑戰者。
學界對中國崛起深感着迷,以至於有人將這個主導世界經濟和政治的時代稱為"中國世紀",猶如上個世紀被譽為"美國世紀"一樣。
支撐中國經濟繁榮的關鍵,是對國內基礎設施和其他實物資產的大規模投資。在2008年至2021年之間,平均每年約有國內生產總值的44%被用於這些領域。相比之下,世界範圍內的平均水平僅為25%,美國約為20%。
這種大規模的投資部分得益於"金融抑制"政策,即國有銀行將存款利率設置得較低,從而以較低成本融資,為建設項目提供資金。這一政策促使中國興建了成千上萬英里的高速公路,興建了數百個機場,還打造了全球最大的高速列車網絡。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過度建設的跡象逐漸浮現。
根據中國西南財經大學的一項研究,在2018年,約五分之一的中國城市公寓(至少13億套)被估計處於無人居住狀態,這是迄今為止可以查到的最新數據。
據中國媒體報道,中國南部海南省儋州市的一個高鐵站耗資550萬美元興建,然而由於客流需求過低,一直沒有投入使用。海南省政府表示,維持車站運營將導致"巨大損失"。
貴州是中國最貧困的省份之一,去年的人均GDP不足7200美元,但卻擁有1700多座橋梁和11個機場,比中國前四大城市的機場總數還多。截至2022年底,該省的未償債務約為3880億美元,因此在4月份不得不請求中央政府提供援助,以維持財政穩定。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肯尼斯·羅格夫表示,中國的經濟崛起與許多其他亞洲經濟體在快速城市化時期的經驗相似,也類似於二戰後德國等歐洲國家的情況,當時大量投資於基礎設施促進了經濟增長。
然而,與此同時,中國幾十年來的過度建設與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的日本基礎設施建設熱潮相似,都導致了投資過度。
他指出:"最重要的問題是,在建設過程中遇到了遞減收益問題,能夠取得的進展有限。"
經濟學家估計,如今中國每投資1美元,只能實現約9美元的GDP增長,而十年前這個數字不到5美元,而20世紀90年代稍高於3美元。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伯特·霍夫曼表示,私營企業的資產回報率已從五年前的9.3%下降至3.9%,國有企業的回報率從4.3%下降到2.8%。
同時,中國的勞動力正在減少,生產率增長也在放緩。霍夫曼的分析顯示,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生產率提升約占中國GDP增長的三分之一。然而,在過去十年間,這個比例已降至不到六分之一。
債台高築
中國許多地區的解決辦法,是不斷借貸和建設。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包括各級政府和國有企業在內的債務總額,占中國GDP的比例將近300%,超過了美國的水平,而2012年的比例還不到200%。
(圖源:BIS)
大部分債務由城市承擔。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受限於中國政府對直接借款為項目提供資金的規定,這些城市轉而求助於資產負債表外融資工具,預計這些工具的債務今年將達到9萬億美元以上。
據總部位於紐約的經濟研究公司榮鼎咨詢(Rhodium Group) 估計,在地方政府用於資助項目的融資公司中,只有約 20% 有足夠的現金儲備來履行短期債務義務,其中包括國內外投資者持有的債券。
在正打算建設巨大檢疫中心的雲南,多年來大量的基礎設施支出拉動了經濟增長。官方斥資數千億美元建造了亞洲最高的懸索橋、6000 多英里的高速公路,以及比中國許多其他地區還多的機場。
這些項目促進了旅遊業的發展,並幫助擴大了雲南產品(包括煙草、機械和金屬)的貿易。2015 年至 2020 年,雲南是中國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過去幾年,雲南的經濟增長有所減弱。由於土地出讓收入減少,房地產市場下滑對地方財政造成了沉重打擊。
根據中國評級機構聯合評級(Lianhe Ratings)的數據,雲南的債務收入比從2019年的108%上升到2021年的151%,突破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規定的150%的警戒線。
惠譽國際評級公司今年早些時候表示,雲南省用於資助基礎設施建設的融資公司存在風險,因為這些公司的借款規模龐大,而且政府財政緊張。
然而,雲南仍在繼續玩大的。
2020 年初,雲南省政府表示計劃斥資近 5000 億美元用於數百個基礎設施項目,其中包括一項耗資超過 150 億美元的計劃,旨在將長江部分河段的水引到這個省幹旱的中部地區。
雲南文山市 2 月份發布的一項計劃,將 "永久性 "檢疫中心列為旨在促進經濟穩定的幾項措施之一。政府於 6 月正式招標建設該中心後,當地居民對資金的使用提出了質疑。
微博的一位用戶寫道:"真是浪費錢。"
一名雲南官員證實了建設檢疫設施的計劃,預計將於今年年底完工,但拒絕發表進一步評論。
加強控制
在北京權力核心,高級官員們已經開始意識到,過去幾十年的增長模式已經觸及瓶頸。習近平去年發表的一次直言不諱的演講中,對官員們僅仰賴借貸擴大經濟活動的方式進行了批評。
他警告說:"有人認為,發展就是投資項目、擴大投資規模。"他敦促道,"不能一成不變地繼續過去的路線。"
然而,至今為止,習近平及其團隊在擺脫中國傳統增長模式方面所采取的行動還不夠。
經濟學家們認為,最為明顯的解決辦法是,中國應該將重心轉向促進消費支出和服務業發展,以創造一個更加平衡的經濟,使其更加類似於美國和西歐的經濟體系。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中國家庭消費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約38%,而近年來這一比例相對保持不變,而美國的這一比例約為68%。
(圖源:世界銀行)
要改變這一狀況,中國政府需要采取措施,鼓勵人們增加消費,減少儲蓄。這可能包括加強中國薄弱的社會保障體系,增加醫療和失業福利等措施。
然而,了解中國政府決策的人士表示,習近平及其一些高層仍對美國式的消費模式抱有疑慮,他們認為這種消費可能導致浪費,而當前中國的重點應是加強工業能力,為應對可能出現的與西方的衝突做好準備。
中國領導層還擔憂,讓個體決定如何支配金錢可能會削弱國家權威,而並不會帶來中國政府所期望的增長。
最近公布的一項旨在促進消費的計劃因缺乏詳細細節而受到國內外經濟學家的批評。該計劃建議推廣體育和文化活動,並在農村地區建設更多便利店。
與此相反,習近平領導的領導層更加強調政治控制,試圖使中國成為一個更大的工業強國。在政府青睞的半導體、電動汽車、人工智能等領域,中國加倍加強國家幹預,力圖獨占鼇頭。
盡管外國專家對中國在這些領域取得進展並不懷疑,但他們認為僅靠這些領域的發展還不足以提振整體經濟,也難以為數以百萬計即將投入勞動力市場的大學畢業生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
中國政府已投入數十億美元,試圖建立本土半導體產業,減少對西方的依賴。然而,結果卻是擴大了相對落後的芯片生產,而非類似台積電那樣的先進半導體生產。在一些失敗的項目中,有兩家知名的代工廠獲得了數億美元的政府支持。
就在上周,恰逢北京公布了一系列令人失望的經濟數據,黨刊《求是》刊登了習近平六個月前對高級官員的講話。在這次講話中,習近平強調了關注長期目標,而非單純追求西方方式下的物質財富。他呼籲要保持曆史的耐心,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持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