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北美)訊 周五(10月13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表示,中國經濟複蘇乏力以及房地產危機更持久的風險可能會進一步削弱亞洲經濟前景,警告一度快速增長的經濟前景將變得更加暗淡。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表示,中國封鎖後的經濟增長動力比預期更早失去了動力。
與此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一篇有關該地區前景的博客中表示,美國經濟的強勁給亞洲提供的支持比過去少,因為它一直專注於服務業,而服務業並不能刺激出口需求。
報告稱:“短期內,中國負債累累的房地產行業的大幅調整以及由此導致的經濟活動放緩可能會波及該地區,特別是與中國貿易聯系密切的大宗商品出口國。”“不利的一面是,中國更持久的房地產危機和有限的政策反應將加劇該地區的經濟放緩。”
本周在馬拉喀什舉行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度會議上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亞洲明年的增長預期從4月份的4.4%下調至4.2%,並低於今年的4.6%。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太部主任Krishna Srinivasan表示:“任何時候中國經濟放緩,都會對全球經濟產生影響,尤其是亞洲經濟。”
Srinivasan表示,雖然亞洲的通脹比世界其他地區更快放緩,但亞洲央行不應急於降息,因為核心通脹仍然“有點粘性”。
“央行應該堅持到底,”他表示,並補充說中東衝突可能是推高通脹的因素之一。
關於日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博客表示,由於日本投資者在全球債券市場上的影響力較大,日本央行對其債券收益率控制政策進行的調整導致了廣泛的市場“溢出效應”。
如果貨幣政策更加實質性地正常化,這種影響可能會變得更大。
日本央行將該國10年期債券收益率上限維持在零左右,以支持脆弱的經濟。
隨着全球央行收緊貨幣政策以應對通脹飆升,以及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推高國內通脹,日本央行去年開始逐步放寬收益率上限,市場普遍認為此舉是逐步取消大規模刺激措施的舉措。
一些分析師表示,日本近二十年未曾全面加息,可能會提高全球企業和投資者的融資成本,從而顛覆金融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