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在流動性緊縮令市場恐慌後,眼下,中國各銀行爭相融資,密集發行同業存單以補充流動性。
中國各銀行增加對短期資金的借入,這一跡象表明,盡管中國政府在最近的流動性緊縮後試圖安撫交易員,但對現金短缺的擔憂仍很嚴重。
10月以來中國政府債券供給陡增,疊加今年銀行業信貸投放增長較快,令銀行體系負債端近期承壓,中國銀行業因此密集發行同業存單以補充流動性。
本周,境內銀行將同業存單(NCD)(一種期限從1個月到12個月不等的債務形式)的發行量增加了一倍,達到1萬億元人民幣。根據彭博社匯編的數據,這是有記錄以來此類債務的最大單周發行量。
盡管NCD市場的借貸成本處於六個月高位,但投資者仍在大舉買進。甚至一些政府支持的銀行——由於違約可能性較低,它們通常享有較低的利率——也選擇支付更高的利率。全球資產規模最大的銀行中國工商銀行(ICBC)以2023年的最高收益率發行6個月期票據。
上周,當一些規模較小的金融機構不得不以50%的利率借入短期現金時,流動性嚴重緊縮的噩夢一度變成了現實。
今年以來,匯率因素牽制央行大幅放松貨幣政策的手腳,而共計逾2萬億的特殊再融資債和新增國債發行則對銀行間市場流動性形成較大壓力,近期資金利率波動加大,10月末銀行間市場資金面更是在跨月之際突然“斷弦”,少數非銀機構的隔夜回購利率一度觸及50%。
盡管中國人民銀行(PBOC)試圖安撫緊張情緒,稱利率飆升是暫時的,但對現金短缺的擔憂仍然存在,因為政府將在年底前通過發行債券,以支持經濟。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在銀行增加貸款並購買更多政府債券之後,“中國銀行業仍然大量需要現金”。他表示,這促使它們出售更多可轉讓定期存單,融資成本可能維持在較高水平。
11月初資金價格出現回落,但市場對後續資金面波動仍保持高度關注。中國央行尚未進一步降準,仍僅主要依賴逆回購操作調劑市場資金餘缺,因此在銀行中長期資金缺口加大的情況下,同業存單利率持續上行。
隨着中國重新陷入通縮,中國央行在放松政策方面處於比其他央行有利得多的地位。但中國政府債券發行規模之大,足以推動貨幣市場波動。
根據彭博對官方數據的計算,今年10月,中國中央和地方政府以今年最快的速度發債。此外,年中對財政預算的一次罕見修訂,允許當局額外發行1萬億元的主權債券,以支持2023年的經濟增長。
“政府加速發債,相當於將巨額流動性從銀行體系抽回財政口袋。經濟仍處於複蘇的早期階段,流動性緊縮可能會破壞這一切。我們相信政策制定者也在密切關注這一點,”瑞穗證券亞洲高級中國經濟學家周雪表示,預計中國央行將再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25個基點,以補充銀行流動性,同時通過逆回購和MLF注入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