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華爾街知名投行伯恩斯坦(Bernstein)的分析師警告稱,中國最新的疫情封鎖舉措對全球通脹的風險比2020年更大。這是因為自疫情開始以來,世界變得更加依賴中國商品。
2021年,中國在全球出口中所占份額升至15.4%,至少是2012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過去兩年,中國的出口大幅增長,因為中國能夠在幾周內控制住最初的新冠肺炎疫情,並恢複生產,而世界其他地區則在努力控制病毒。中國堅持新冠清零政策,而其他國家在過去一年放松了疫情防控。
過去幾周,中國大陸通過封鎖和旅行限制,來應對兩年來最嚴重的一波新冠疫情。外國企業領袖稱,這些措施比2020年初更加嚴格。居家令和病毒檢測要求對上海等沿海經濟中心的影響尤為嚴重。
伯恩斯坦的分析師Jay Huang和一個團隊在4月8日發布的一份報告中表示:“我們認為,中國封鎖的宏觀影響可能相當大,這是市場尚未消化的因素。”
報告稱,與疫情前的水平相比,上海出口集裝箱成本高出5倍,空運價格高出2倍,供應商的交貨時間也面臨類似的壓力。因此,通脹的輸出將會增加,尤其是對中國的大型貿易夥伴,但同時也會推遲中國自身的需求複蘇。
作為供應鏈中斷的反映,中國電動汽車公司蔚來汽車上周末宣布停產,周四恢複了部分生產。德國汽車制造商大眾汽車說,它在上海郊區和北方省份吉林的工廠至少一直關閉到周四。
伯恩斯坦的分析發現,中國制造了集裝箱、船舶、稀土和太陽能模塊的大部分海外需求,以及大部分手機和個人電腦的需求。
報告稱,中國工廠不再僅僅完成這些電子產品的最終組裝,還生產LCD面板和集成電路等組件,這意味着2021年這些部件的出口增長更快。
中國第一季度貿易數據顯示出口穩步增長。周一公布的數據顯示,3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增速快於預期。
伯恩斯坦的報告說,自新冠肺炎疫情開始以來,中國已成為汽車行業的一個重要制造國,特別是在電動汽車供應鏈上。
分析師指出,2021年汽車和零部件出口同比平均增長119%,超過了中國整體出口30%的增幅。報告稱,中國約占全球電池產量的74%。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過去幾年開始推動電動汽車的開發和購買,主要是通過補貼。近年來,被中國市場吸引的外國汽車制造商也開始在中國推出電動汽車。
伯恩斯坦的報告說,現在,特斯拉、寶馬和其他汽車制造商越來越多地在中國生產電動汽車,出口到其他國家。包括燃油汽車在內,中國國有汽車制造商上汽集團和奇瑞是中國乘用車出口量最大的出口商。中國制造的汽車在智利、埃及和沙特阿拉伯的銷量不斷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