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北美)訊 秦剛在中國外交部長的職位上只做了7個月,是所有擔任過這個職位的人當中任期最短的,上個月他就神秘地消失了。周二(7月25日),他被解職,接替他的是他的前任王毅,目前還沒有在公開場合露面。
英國《衛報》撰文稱,政治清洗(如果這就是發生在秦身上的事情的話)在中國並不罕見。
(截圖自衛報)
他最後一次露面是6月25日在北京會見外國官員時。兩周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稱他因健康原因缺席即將在印度尼西亞舉行的東盟會議,此後他的缺席沒有再被提及,外國記者的提問也被駁回。
本周,《華盛頓時報》援引一位未具名的拜登政府官員的話說,中國外交部不喜歡秦剛。
盡管秦剛已經離開了一個月,但他的解職和王毅的任命似乎很匆忙。決定內閣改組的常務委員會會議僅提前一天宣布,有跡象表明王毅的回歸只是暫時的。
“故事還沒有結束,”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澳大利亞世界中國研究中心的政治分析師Wen-ti Sung說。“這當然像是一種臨時安排,目的是讓王毅避免沒有在外長頭銜的情況下去會見外國同行時的尷尬。”
根據公開的傳記,秦剛於1966年出生於天津,已婚,育有一子。他於1998年入黨,當時他在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工作,這是他三次被派往英國的第一次。
2006年至2014年期間,他曾兩次擔任外交部發言人,以“戰狼”外交官的身份聲名鵲起。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的一篇人物簡介中,Melinda Liu寫道:“我們這些記者團中認識秦多年的人都看到了一個靈巧、老謀深算的人……他知道如何順應來自北京的盛行風。”
秦剛曾擔任過幾年的部長助理和外交部副部長,然後在2021年年中,他被任命為最高級別的駐美大使。
特朗普總統任期結束六個月後,全球仍深陷疫情,在持續的針鋒相對的制裁中,中美關系處於低谷。秦剛似乎決心修複中美關系,他說這是中國最重要的關系。當被問及他作為大使的使命是什麼時,他回答說:“別搞砸了。”
在他17個月的任期內,秦剛建立了他的“戰狼”的名聲。在他的第一次采訪中,他指責台灣政府尋求獨立,警告這可能會導致中美軍事衝突,他還為鎮壓新疆維吾爾人進行了辯護。
據《政治》雜誌(Politico)報道,據報道,秦剛的接觸僅限於少數美國高層官員,他主要接觸較低級別的政府,在全國各地旅行。美國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亞洲項目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去年11月對Politico表示:“就在(2022年)年初,大使館還說秦剛沒有被美國官員見過,因此他在地方層面花時間……拜訪市長和州長。”
如果美國政府一直在冷落秦剛(白宮否認了這一說法),那麼當他從大使職位上撤下來升任中共國務院委員,並於12月被任命為外交部長時,美國可能會感到遺憾。在他作為外交部長發表的首批聲明中,他將中美關系描述為“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
在中國的政府體系中,外交部長是政策的執行者,而不是政策的設計者,但仍然是一個高度可見和關注國際的角色。在他上任的頭六個月里,秦剛周遊了疫情後的世界,並在北京接待了許多外國政要和官員。在間諜氣球事件中,他站在維護中國的前沿,並推動中國被視為俄烏戰爭中潛在的和事佬。
目前,秦剛的其他職位仍得以保留,這只會引發進一步的猜測。謠言包括與王毅的權力鬥爭,在秦剛失蹤前一周與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會面期間或前後的政治失誤,或者被外國情報機構收買。
有人指控她與一名電視主播有染,該主播自4月11日在推特上發布了一張自己采訪秦剛的照片後也沒有公開露面,但分析人士表示,婚外情通常不會本身引發一場政治清洗。
目前還沒有公布任何調查結果,秦剛的失蹤仍有可能與健康有關,或者像另一位前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一樣,他被邊緣化了。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編輯James Palmer周三寫道,“但有跡象表明,秦剛面臨的麻煩要比這大得多。”他指出,政府網站上對秦剛的提及被刪除了。“秦的突然被撤職——即使在中國這樣的政治體系中是正常的——可能表明他被雙規,這是中國針對被視為政治嫌疑人的中共黨員的法外審訊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