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北美)訊 烏克蘭通訊社Yuliia Akymova, Liliana Oleniak發表了文章,分析了中俄關系,以及中俄如果分手將會發生什麼。
在俄烏危機後,俄羅斯一直積極建立與中國的關系,試圖向西方展示一個與北約和歐盟對立的新東方聯盟。烏克蘭通訊社(RBC-Ukraine)分析了中國是否也有同樣的看法,俄羅斯是否可以被稱為依賴中國,以及如果習近平停止支持普京會發生什麼。
文章信息參考來源:俄羅斯和中國領導人的聲明、公開貿易統計數據、烏克蘭駐中國大使帕夫洛·里亞比金(Pavlo Riabikin)的獨家評論以及烏克蘭未來研究所專家伊利亞·庫薩(Iliya Kusa)的分析。
今年5月,俄羅斯總統普京再次前往北京會見中國領導人。這次訪問的程序與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的前兩次訪問沒有太大不同,普京談到了俄羅斯與中國的兄弟情誼,而中國領導人則談到了兩大國之間的示範合作。
在俄烏衝突後,俄烏衝突開始尋找臨時盟友。中國自身並不尋求明確站隊,而是保持和平中立的立場。
中俄對待西方的態度:差異
在21世紀,中俄關系難以稱得上是友好睦鄰關系。
隨着時間的推移,中國或多或少地與美國建立了關系,蘇聯解體,新成立的俄羅斯需要一個強大的盟友。在1990年代,俄羅斯仍在傳播相對親西方的敘述,據各種社會學研究顯示,當時的俄羅斯人對中國人的懷疑程度高於對美國人的懷疑程度。
在中國最終確立為世界上最強大經濟體之一的同時,俄羅斯的反西方情緒逐漸增長。綜合考慮,這成為了目前中俄關系的基礎。然而,中俄對待西方的態度有幾個關鍵差異。烏克蘭未來研究所專家伊利亞·庫薩說:“俄羅斯聯邦聲稱與幾乎整個西方集體開戰,而中國在西方舞台上共存,他們不認為西方是軍事敵人,也不打算與之開戰。而且,他們不希望這樣。此外,他們認為歐洲是夥伴。從習近平最近的歐洲之行來看,美國是他們的主要對手。他們認為歐洲是一個必要的夥伴,願意與之友好相處,並將經濟發展的未來與之聯系在一起。”
同時,兩個國家都與美國存在意識形態上的競爭。對於中國來說,作為美國的所謂制衡力量是一種傳統,一個希望被重視的主要地緣政治玩家。俄羅斯也在努力追求同樣的目標,但選擇了截然不同的方法。北中國用經濟發展和外交來支撐其雄心,而俄羅斯則完全依賴軍事化的言辭。
庫薩說:“在這方面,他們與所謂的全球南方的大多數國家沒有什麼不同。這與他們的外交政策邏輯非常契合,即中國應該通過非武裝手段獲得全球影響力,如同美國一樣。為此,他們需要改善自己的聲譽和形象,並在政治領域更加活躍。”
然而,俄羅斯則試圖描繪出一種不同的對話圖景——全面的支持、理解和聯盟。通過這種方式,俄羅斯希望首先向華盛頓展示其與中國的聯盟是對西方北約、歐盟和其他有影響力的聯盟的強有力回應。普京幾乎在每次演講中都強調當前世界的單極性及其希望將其轉變為多極性的願望,卻忘記澄清主要影響力領域仍應在莫斯科。
在這種背景下,俄羅斯試圖裝作與中國平等夥伴的努力顯得相當可笑。當普京來到北京時,俄羅斯人創造了一種他來到了他們偉大盟友的畫面,他們一起討論如何對抗西方。而中國的版本更可能是關於世界和平。
據專家稱,如果沒有戰爭,對中國來說會更好。中國目前的言辭並不涉及任何大規模的地緣政治衝突。但同時,對中國來說,俄羅斯似乎是一種攻城槌,暴露了西方聯盟內部的弱點。中國有一個有趣的機會從旁觀觀察。此外,加入反俄制裁可以被解釋為屈服於美國的意願,其次,這將意味着失去其一個貿易夥伴。同時,據烏克蘭駐中國大使帕夫洛·里亞比金稱,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希望烏克蘭擊敗俄羅斯。
里亞比金在對RBC-Ukraine的評論中說:“談到中國人的情緒和對俄烏危機蘭原因的理解。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得出了自己的結論。當然,也有許多人盡管事實顯而易見,但仍支持俄羅斯。”
因此,在俄烏危機後,中俄貿易和經濟關系得到了加強。
市場關系:俄羅斯真的那麼依賴中國嗎?
今天的中俄夥伴關系涉及多個領域,從貿易和經濟到政治。莫斯科正在充分利用這一王牌。
里亞比金說:“關於中國對俄羅斯的援助,值得一提的是高水平的政治接觸、在許多領域的務實合作發展以及貿易量的增加——所有這些都使俄羅斯在國際舞台上感到自信,擁有廣闊的商品市場,特別是能源資源,以及必要產品的供應來源。”
在西方對俄貿易關系實施制裁後,實際上將其隔離在市場之外,中國成為莫斯科最重要的夥伴之一。戰爭第一年,俄羅斯和中國之間的貿易達到了創紀錄的水平。貿易額超過了1900億美元,增長了近30%。這一趨勢在接下來的時期繼續。俄羅斯當然對此大加宣傳,稱這一增長令人印象深刻,並聲稱這是他們一直在追求的結果。
中俄之間貿易的主要份額是能源資源:石油、天然氣和煤炭。2022年,這類商品占俄羅斯對中國總供應量的70%以上。同時,俄羅斯通過特殊渠道,如影子油輪船隊向中國出口同樣的石油,以繞過每桶60美元的價格上限。今天,中國市場占能源出口的約40%。在俄烏危機前,這一比例為20%,這意味着俄羅斯在這方面也開始依賴中國。
另一個合作領域是汽車,這里也可以談到依賴。庫薩指出:“俄羅斯市場幾乎完全被中國人壟斷了。戰爭爆發後,許多西方汽車制造商直接退出市場,不再向俄羅斯供應汽車,至少不直接供應。”
但對烏克蘭來說,最重要的是軍事技術。中國沒有向俄羅斯軍事工業複合體大量供應其設備,但它在幫助俄羅斯繞過制裁方面做了很多事情。得益於中國,俄羅斯可以通過中國公司作為代理或通過普通走私獲取兩用物品。
在這方面,中國比其他國家幫助俄羅斯更多,因為它可以允許大量受制裁商品通過。但中國不會直接分享軍事技術,因為這有可能導致自己被列入制裁名單。
目前還不能說俄羅斯完全依賴中國市場——俄羅斯仍在嘗試多樣化其貿易流,中國也謹慎對待與俄羅斯的貿易。但這並不排除沒有中國的幫助,俄羅斯將更加困難。
沒有中國,俄羅斯能生存嗎?
中國已經非常明確地劃定了俄烏衝突的紅線。首當其衝的是禁止使用核武器。里亞比金說:“如果我們試圖定義紅線,我認為確實是核武器的使用。讓我們回顧一下,2022年在中國宣布不僅不允許使用核武器,還宣布不允許使用核武器的威脅。”
中國最不需要的是核衝突——這不符合他們的和平言辭,並且會迫使他們幹預。中國的另一條不太明顯的紅線是局限軍事衝突,防止其升級為更大的衝突。但這一紅線也與核訛詐交叉。
庫薩說:“他們不希望烏克蘭的戰爭超出該地區,擾亂該地區,影響更多國家。在他們看來,卷入戰爭的國家越多,發生大戰爭的風險就越大,實際上使用核武器的風險也就越大。”
分析人士認為,俄羅斯害怕中國,理想情況下不希望依賴它,但別無選擇。如果俄羅斯越過了紅線,或中國認為現在加入西方多數陣營並開始至少在政治上支持烏克蘭對它更有利,那麼俄羅斯將面臨困難。
俄羅斯需要一些時間來找到新的貿易夥伴並重新定向市場。俄羅斯的一些流動可能能夠通過中亞轉移。因此,突然沒有中國的支持肯定不會立即奏效,但不可避免地會導致俄羅斯的崩潰——可能性通道將大大縮小,戰爭所需的資源量將減少,相應地,俄羅斯軍隊要麼必須采取盲目防禦立場,忘記任何進攻,要麼緊急發起談判。
不幸的是,這種可能性非常小。在這些情況下,中國不會偏離其當前的言辭。
專家稱中國與美國的對抗更多基於某種意識形態而非誓死相向。今天,西方國家沒有做足夠多的事情來說服中國離開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