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譽常青在最新發布的報告中稱,中國境內綠債在將募集資金用於綠色項目方面已取得明顯進步。
2023年上半年,境內綠債發行規模持續穩定增長,其中大部分發行人來自金融業、工業以及公用事業部門,但今年境內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發行放緩。在美國多次加息和通脹加劇等宏觀經濟因素驅動下,境外綠債發行規模在2022年下半年銳減之後亦開始緩慢反彈。
中國證監會和中國人民銀行於2022年7月發布了最新版《中國綠色債券原則》,要求債券募集資金100%用於合格綠色項目。2022年7月之後發行的受中國證監會和中國人民銀行監管的幾乎所有新增綠債現已能夠滿足上述要求。
惠譽常青觀察到,中國境內市場綠債相對於非綠債存在折價且收益率更高,這與發達市場的“綠色溢價”形成對比,表明境內綠債的投資者需求較低。惠譽預計,隨着中國在接軌國際標準的同時進一步開放國內債務市場,境內綠債的需求將增長,這或將推升境內綠債的價格。
歐盟采用的首項碳關稅制度——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或將推動中國的國家碳排放權交易系統(ETS)加速擴大行業覆蓋範圍,增加碳交易活動,以推升國內碳價。CBAM生效後,國內碳價上漲或將有助於降低出口商品的碳關稅成本。
聯交所計劃自2024年1月起收緊氣候相關披露規則,要求所有發行人依據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理事會(ISSB)的標準披露氣候指標。惠譽認為,這項規定或將提升計劃在境外資本市場融資的境內上市內地公司對可持續發展治理信息的披露水平。
請訪問 www.sustainablefitch.com 或點擊文首鏈接參閱完整版中文報告《中國ESG信用發展趨勢一覽– 2023年6月》。